紫禁城家风与明清国运

2020-12-01 20:09:40 作者: 紫禁城家风与

1

乾隆早期,内阁中书赵翼入直军机处,凌晨四点左右入隆宗门外办公室值早班。在灰蒙蒙的天际线下,黑暗中值夜的太监们偷懒倚靠在栏柱上瞌睡假寐,赵翼的同僚们还在赶赴宫城的路上,只有少数苏拉奔走在宫苑之间。

隐隐之中,赵翼发觉办公室外有一点点纱灯闪过,进入隆宗门而去。他揉揉眼睛,仔细观察,发现是一位位小皇子,惊诧莫名。早班同僚见怪不怪地告诉他:“皇子进书房了。”赵翼大为感慨:“我辈寒窗苦读,皓首穷经,是把读书当作衣食饭碗,尚不能早起。而这些天皇贵胄、金玉之体,却能日日如此!”由此,赵翼认为:“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千古。”(《檐曝杂记》)

紫禁城六百年来,入住过两户人家:朱明家族和爱新觉罗家族。两户人家的家风不同,塑造了不同的家族命运和王朝国运。

太和殿

家庭教育是最能体现家风的内容之一,明清皇室倾帝国之力给子孙提供了最好的教育。经过层层选拔的精英书生,成为紫禁城的家庭教师。朱明皇室出身草根,建政后按照儒家要求展开皇子教育,很不幸迅速落入乡间老塾师的窠臼。从明英宗时代起,皇子的教育内容逐渐固定僵化为读书、听讲、写字,朝着训诂句读的方向发展。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问诸位皇子:“汝等闻修德进贤之道乎?”皇太子朱标回答:“每闻儒臣讲说,知其略矣,未领其要。”所学非所用,甚至可能朝着实践相反的方向前进。明代皇子们既得不到处理大局的实际锻炼,又没有唐宋时期出任地方官的政治积累,完全得不到真正的历练。皇太子则因为身份尊贵,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时多。”皇太子真正学习的时间少,就在不多的授课时间里,老师们也不过照本宣科,教学效果非常可疑。

朱厚照是明孝宗的独子,父母的溺爱加上生性顽劣,从小不好好读书,吏部尚书马文升忧虑太子耽于游乐而荒于学习,上疏建议皇太子每月三次御文华殿讲学,明孝宗依然没有亡羊补牢。明孝宗的溺爱最终害了朱厚照,后者登基之初连奏章都看不懂。再考虑到皇家父子隔阂、内廷权力争斗,明朝多位太子甚至连正常的教育都不能保证。嘉靖皇帝迷信“二龙不相见”,对事实上的继承人、唯一存活的儿子朱载坖极为冷淡。朱载坖始终没有册立皇太子,而且出居藩邸。紫禁城在漫长的嘉靖朝并没有皇子生活。明光宗朱常洛子以母贱,生父万历皇帝甚至不愿意承认这个长子。朱常洛13岁才出阁就学,到20岁都没有完成连续的正规教育。他自身难保,对儿子、明熹宗朱由校的教育既无心也无力。恶性循环,朱由校15岁了还没有授书识字。他们治国能力的养成,更是空谈。

正常教育缺位,其他“老师”便趁虚而入。他们就是与皇子朝夕相处的服侍太监们。深宫冷院,一个无人看顾的小孩,一个年近半百的老太监,两人一起饮食、一起数星星、一起担惊受怕。后来,小孩幸运地成为大明皇帝,老太监则脱胎换骨为令人闻风丧胆的权阉!阉宦之祸,缺位的皇子教育难辞其咎。皇子的保姆、奶娘等同样趁虚而入,打破了既有权力格局。明宪宗时万氏、明熹宗时客氏,揽权干政,起因与阉宦相同。

明朝后期皇帝不是恣意妄为,就是举止失措,极大拉低了明朝的执政水准,要对朝政败坏负重大责任。教育失败,又要负根本责任。

爱新觉罗的家庭教育,比朱明皇室严格得多,近乎不近人情。入关后,内廷乾清宫东南庑房设立了上书房,作为皇子皇孙的读书之所。皇帝出居皇家园林,行宫中也常设读书场所,皇子必须随驾、坚持学习。

清朝皇子六岁入学,其实才五周岁左右。每日“卯入申出”,早晨5点至下午两点半,中间只有一两次休息,每次不超过一刻钟。全年只在皇帝万寿、本人生日、春节、端午、中秋五个时节,皇子才能休息。另外还有类似暑假寒假的“半功课”,前者是每年的酷暑期,大约有一个月时间,后者是春节前后“封印”至“开印”期间,时间将近一个月。半功课期间,每天课程减半,午前十一点就放学,并非完全是放假。清朝皇子在上书房一般学习十年以上,即便封爵离宫后还常返回上书房“回炉再造”。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