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无以维系的“半”字人生——聊聊孔乙己的生存困境

2020-12-02 00:01:45 作者: 《孔乙己》:

孔乙己读过书,也或许试过谋生的其他途径,但是最后却又不会营生,所以一生穷困潦倒,这是他的第一个矛盾。孔乙己非常在意面子,他的内心的信仰仍然是科举制度和封建思想,但同时这些思想又荼毒着他的精神,他的内心看不起做工的短衫人,但同时书也没有教给他生存之道。可谓是迂腐之极了。

2.孔乙己——以抄书为生又好吃懒做的“朽木”

孔乙己写的一手好字,以替人抄书为生,他原本是有正经的工作可以谋生的。但是他却好吃懒做,别人让他抄书,他写了几天之后便偷懒不想做了,几次这样,他的名声大家都知道了,也没有人找他抄书了。

孔乙己可谓是“朽木不可雕也”。他的无能在于无论是天赋不足还是后期的努力有限他所掌握的知识并不能使他考取功名,让他走上仕途经济道路;同时,他又不肯脚踏实地的呆在社会下端,花费心力以抄书为生。他没有足够的能力,却也不想去努力。知识在他身上既达不到立言立德这样的升华高度,又不能惠泽大众给自己换取应有的报酬。

现在有些人会鼓吹“读书无用论”,但其实知识何曾有错?只是有人钻了空子。粗略的掌握一点东西,就把自己当作知识分子代表。读过两本洋书就认为自己掌握了一切的真理。看几本科普便质疑一切的民科。都把“知识分子”的头衔放在自己身上,不被认可便上升为知识被践踏,知识没有用。调门弥高,其实为私。但其实知识并没有什么悲哀,倒是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对知识的糟蹋才显得悲哀。

3.孔乙己——故作清高又偷书的悲剧

孔乙己深受科举道路的毒害,他在咸亨酒店听说小伙计读过书,便和他多说了几句话,还很恳切的教他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他从内心认为“茴”字的四种写法真的是非常宝贵的知识,真诚地想要教给伙计。所以发现伙计不想学时孔乙己会流露出极其惋惜的真实感情。在他的心中,读过书会写字的小伙计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他把读书功名作为功名利禄的一种追求,是高人一等的,所以当旁人问他“你当真认得字吗?”孔乙己“露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又问“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神色。

孔乙己神态的变化表现了他的内心,多次的考场失败是孔乙己心中永远的痛,他妄图想要通过科举来实现自己神圣的追求,但现实一次次打败了他,连酒店里的小伙计都可以嘲笑他。他只能靠自我欺骗度日,说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让人半懂不懂的话,让自己在别人的嘲笑中避免痛苦。

孔乙己拥有着读书人的清高,却也好吃懒做,他不愿意去做正经的工作而是去偷书。相比于卖力气的工作和抄书,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窃书这个途径。他自己也知道偷书是不对的,在旁人质疑他脸上的伤疤是偷了别人的书被捉住的时候,他自欺欺人的编出了一套读书人的理论“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能叫偷吗?”这恰恰体现了他的悲剧。长期的偷书不免会被人抓住,被丁举人抓住后打断了腿,生死不知了。

孔乙己这样的悲剧并不少见,故作清高和保持面子不是一回事。如果一个人,因为变故而落魄,却依旧保持自己的精神,努力的生活,那是有尊严;如果一个人没有生活能力,不务正业,以偷窃为生,还要在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面前炫耀,这就叫故作清高。在传统时期,中国人还是很尊重知识分子的。即便是没有功名的私塾先生或者代信先生之类的,也会有高于普通体力劳动者的地位。孔乙己的悲剧在于,他既不改自己偷窃劣习,还要自欺欺人的文过饰非,然后故作清高,这才是人们嘲笑他的原因。

三、总结

孔乙己一直以一个“半吊子”的读书人形象出现,让人对他一半可怜一半可恨。他是清高迂腐的,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甚至让人觉得可笑。他对于读书的态度是非常虔诚的,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他只能困在无用的学问之中。他的人生困境暗示了他的命运必然走向毁灭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