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无以维系的“半”字人生——聊聊孔乙己的生存困境

2020-12-02 00:01:45 作者: 《孔乙己》:

在十九世纪末,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清政府腐败无能,这导致虽然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仍然存在,但是大部分读书人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辛亥革命以后,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夺,复辟势力蠢蠢欲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为了解放人民思想和讨伐封建主义,中国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发表了《孔乙己》。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老派读书人的典型形象,“半”字其实就是他们人生的矛盾,这些矛盾注定了他们人生的困境,而当旧时代被历史的车轮碾过之后,他们只能卑微的死去。下面我们详细的分析一下孔乙己的“半”字困境人生。

一、 腐朽的封建制度和新文化运动之间的矛盾

孔乙己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千年以来的封建制度和西方的文化进行了猛烈的碰撞,这导致中国的封建制度落后又腐朽的缺点暴露无遗,具有先进思想的人们开始找寻新的道路,但是从隋朝开始建立的科举制度并没有被废除,在大多数下层读书人仍然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们相信科举制度仍然能带来功名利禄,孔乙己就是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典型人物之一。

孔乙己从小也是读过书要走科举道路的,然而通过科举考试的只有极少数人,被淘汰的大多数如孔乙己没进学,又不会营生,在当时,清政府大厦将倾的情况之下,即使考上了,又能如何呢。因此孔乙己的结局只能和当时的科举制度一样,走向穷途末路。

在原文中,孔乙己因为偷了丁举人的书,丁举人动用私刑,将其打了大半夜,打断了腿。孔乙己宁愿冒着被毒打的风险也要去偷东西,他身材高大,其实可以和做工的人一样下力气挣钱,但是他的内心看不上体力劳动者,宁愿去偷也不想其他的谋生办法,这都是他内心的封建思想。后来怎么样呢?原文并没有写,后来也没有人去问孔乙己的下场了,这个社会向孔乙己的心脏刺上了最后一刀,让人不由得叹息孔乙己终究还是被那个社会吃掉了。

私以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生活背景下,孔乙己走向灭亡是必然的。鲁迅抨击的恰恰就是那些书中虚伪的文化知识,也就是吃人的封建礼教。满口仁义道德之乎者也形成的虚假幻象和残酷现实之间产生的鲜明对比突显了孔乙己的悲剧,特别是打断孔乙己双腿并最终要了他的命的是作为旧知识分子代表的举人老爷。孔乙己的人生悲剧根源正是他所信仰的旧文化知识,是那些东西洗脑控制并最终吞噬了他。

正是对那些东西的迷信注定了他不可能有其他出路。他太相信和依赖科举制度,封建文化和封建制度在他的大脑里根深蒂固,他只是万千读书人的代表,深陷封建制度的泥沼中,无力自救也不想自救。

二、旧时代悲剧下的老派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从小致力于读书考功名,多年的勤奋刻苦也没让他学有所成,孔乙己的人生困境其实也在于矛盾二字。

1.孔乙己——穿着长衫却站着喝酒的特例

原文中写,做工的人,大多穿着短衣,工作完以后就在酒店的大柜台前站着买一碗酒喝,而穿长衫的顾客,才会在酒店里面要酒要菜坐着慢慢的喝。“长衫”就代表的是有钱的读书人,“短衫”就代表普通的做工人。

而孔乙己是特例,他虽然穿着长衫,表面是个体面的读书人,但是孔乙己的本质决定了他只能跟做工的短衫顾客一样站着吃喝。他既不愿意放下面子与穿短衣的人们吃饭喝酒,却也没有穿着长衫坐在酒店里喝酒的资本,他只能在短衣帮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可以说他与长衫和短衣两种阶级都不一样。于是在短衣帮里大家也都讥笑嘲讽他。他虽然被所有人看不起,但是他的内心还保留着善良的一面,会把一文钱买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子吃。他想把自己证明给所有人看,但是他的能力得不到认可,只能在两个阶级的夹缝中艰难生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