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年后,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贸然出兵,讨伐已经逐渐强大起来的西蒙古瓦剌部。因准备仓促、指挥失当、又回师仓促,终于遭遇“土木堡之变”,明军大败,皇帝被俘,京师几乎不保。在这期间,兀良哈三卫先与瓦剌勾结,共同入侵明朝,之后又被瓦剌逼迫,迁徙驻地。
之后百年,兀良哈三卫不断在东蒙古鞑靼部和明朝之间倒来倒去,但大多是依附鞑靼,伙同内犯。
明嘉靖初年,鞑靼达延汗巴图蒙克统一了东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朵颜部首领花当及其后裔与达延汗的后裔世代联姻,兀良哈三卫逐渐与蒙古察哈尔、土默特、喀喇沁各部融合。
最后,福余、泰宁二卫因为与鞑靼联姻而融进鞑靼各部中,朵颜卫则分裂为互不统属的三部,兀良哈三卫逐渐式微。
再一百年后,已经基本依附于察哈尔、土默特各部的原兀良哈三卫,因与察哈尔末代大汗(也是蒙古黄金家族最后的首领)林丹汗呼图克图产生尖锐矛盾,并引发战争。
在多次交战,两败俱伤后,残余的兀良哈部众,在首领善巴的带领下,于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归附了辽东新兴的后金政权,东迁到今天的辽宁义县、北镇等地驻牧。
明崇祯十年、清崇德二年(1637年),在清太宗皇太极的诏令下,善巴部兀良哈蒙古被编入内藩蒙古八旗,为土默特右翼诸旗。此后,善巴及他的后代,世袭为达尔罕旗扎萨克、多罗贝勒,历时三百一十三年。兀良哈蒙古后裔在此沿袭了十五代,直到新中国成立,民族归属全部划分至蒙古族大家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