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别营自古就是文化之乡。唐朝时,此地庙宇甚多,僧侣穿行,香火繁盛,铜钟长鸣。因此又称铜钟屯。行别营曾有童谣“进了铜钟屯,秀才好几群,走过举人街,又见进士门”可见行别营是个钟灵毓秀之地。行别营的文人雅士多出于裘氏,见于明清两代最多。最负盛名、也是官职最高还属晚清御史裘晓华。
裘晓华(1803-1893)年,字德俊,河间行别营乡人,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父亲裘宝善,曾任安徽省凤阳府知府。晓华自幼聪明好学,少领乡荐,道光五年(1825年)考取解元。同治至光绪初年,先后出任江苏补用道、甘肃兰州遗缺知府、礼部给事中掌浙江道监察御史。
裘晓华在同治年间任御史时,曾率40个统领督护治理黄河、运河水患,功绩卓著,沧州、交河、青县、献县等县联合赠“惠周桑梓”匾额,悬于御史第。裘晓华在任御史期间,勤于朝政,直言敢谏,关于治国利民弹劾贪官污吏的奏章共上三十六道重大条陈,均被皇帝采纳,当时有“铁面御史”之称。
2016年,据该村裘孝信老人回忆,“裘晓华是村上最大的官,文人出身的他,在道光年间官至二品花翎监察御史,也就是现在纪检委一类的官员,从事言官30年他老人家为官清廉,直言敢谏,人称“铁面御史”。留下很多祖传家训,翰墨典籍,这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下图为清御史裘晓华之父裘宝善的著作《对影闲吟草》一书。裘宝善字华南(1785-1868),出身书香世家,曾任泗洲知州、凤阳知府等职.其作明白晓畅,自然清新,有香山之美誉。
裘晓华的御史府第在当时也真算气派,有世代书香,富甲一方“钟鸣鼎食”之家的盛名。虽然现在已是瓦房林立,但想象中的九进院落,亭台楼阁,飞檐斗拱亦是威严气派。史传,裘晓华的父亲裘宝善曾对李鸿章爱勉有加,还助其赶考,之后两者关系密切。
官宦家庭最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裘氏一族和南皮张之万,张之洞均是联姻之家,冯国璋的两个儿媳也是裘家女儿。这样的家庭在地方应是气势十足,但恰恰相反。老御史是乡间百姓的尊称,一个老字可见裘晓华在人们心中的分量。“爷爷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宽厚处事,敦化民风,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君子。”2016年时,河间歌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裘孝信老先生侃侃而谈,很多故事如临眼前。
下图,裘晓华的晚清书法集锦册
清朝末期,西太后慈禧名曰垂帘,实则专权,终日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她把从法国贷款-专门为建立海军所用的500万两白银,打算用于为自己祝寿-在北京西郊修颐和园。裘晓华鉴于富国强兵计,秉笔直书,在奏折中直截了当的劝说其--万万不可挪用建立海军的银两。
此举惹怒了慈禧太后,虽然未被西太后当场降罪,但裘晓华深知“伴君如伴虎”之理,对自己刺痛西太后的条陈呈卷总有顾虑,唯恐心毒手狠的西太后暗中寻端问罪。便以-年逾花甲、体弱多病为由,气归故里,回到自己的家乡--河间县行别营村。慈禧太后乐不得儿地亲赐御笔“遇事三思”,即刻诏准。
老御史的家已不见了踪影,很多物件也随历史的浩劫而泯灭,只剩下一对铁面狮子,两块仪仗牌以及御史碑供人凭吊。但他的故事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由此形成的重品、赞勤、秉义、包容、幽默、守规的村风丰富了村中的文明。
来源:史说河间 河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