簋(guǐ)北方黄酒生僻字,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2020-12-09 13:39:45 作者: 簋(guǐ)

通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重13.2千克。西周后期盛食器。隆盖,顶有圈形把手。圆腹,圈足,下附三兽足。腹部两边有一对兽首耳。口沿上下各饰窃曲纹一周,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圈足饰重环纹。形制严肃。盖器同铭,各铸十五行一百五十二字,铭文粗心为:周王册命颂掌管成周贮(匿)甘家,监督新造,积贮货品,认为宫御之用。周王恩赐颂玄衣、省纯、赤市、朱黄、攸勒等物品。颂接授命册,退出中廷,然后再回返,向周王献纳瑾璋。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西周王室策命官员的原则。铭文与颂鼎同。现藏山东省博物馆。为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颂簋的撒播好像其他青铜重器相同,充满了传奇色彩。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学者刘喜海在北京购得,并编入《清爱堂彝器款识》。刘喜海(1793—1853),诸城人,刘墉从孙,是清道、咸间金石学家、古泉学家、藏书家,字燕庭(又作燕亭、砚庭)、吉甫,山东诸城人,别号三巴子。善鉴赏金石,著有《海东金石苑补遗》等鉴赏书本,其所补编《古泉汇考》为其时古泉学集大成之巨作,嘉惠后世泉学研讨;《三巴金石苑》为巴蜀区域历代金石图文并茂之第一部著录,对后世影响颇大。

后来此簋归李宗岱。李宗岱(?—1896),字山农,南海(今广州)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副榜贡生。山东替补道员署山东盐运使、布政使,闻名保藏家。1885年,先后在平度、招远开办采金工场。1889年,到牟平开办矿务公司。其子孙在小巧办矿达50年之久。

后转手黄县丁氏“泰来”号的丁树贞(一说原为黄县焦氏保藏)。丁树贞(1861—1915),字干圃,号仲立、煦农、陶斋,别号常年,为山东闻名的金石保藏家。斋号“海隅山馆”,其数世亦官亦商,家资巨富。丁氏为人慷慨大方,并热心社会公益,常有捐资之善举,被清延加封三品衔,赏戴花翎,并候选知府。后丁氏家道败落,弟兄分居时切割产业,使其器盖分藏。20世纪40年代,器为胶东古物办理委员会黄县文管分会搜集,后转入山东省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丁氏后人张秀琳女士将所藏簋盖捐献给山东省博物馆,颂簋始成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