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不知教”到“结社相资”,唐代的厚葬之风如何愈刮愈烈?

2020-12-10 20:54:31 作者: 从“人不知教

与达官显宦的风景葬礼相应和的,是大唐民间的厚葬之风。中央政府的以礼为治,让唐人由开端的不以礼仪为意,到了玄宗朝,厚葬之风已"浸成习俗"。人们竞相攀比,在丧礼的规划和花销上挥金如土,即使家中资财不及高官富贾,也要在丧礼上争回一点体面,以致许多唐人"既竭其家,多至凋蔽"。更令人啧舌的是,这种厚葬之风简直贯穿了整个唐王朝,在中唐李德裕的一份奏表中,对民间大众的厚葬心思曾作过一番描绘,说他们在丧礼的筹办上,往往"结社相资,或息利自办,出产储蓄,为之皆空,习以为常,不敢自废",为了体面乃至败尽家业,唐人的厚葬观念明显现已深化民俗。

关于大唐上下的厚葬之风,唐政府曾宣布过多项禁令,从唐太宗的"薄葬诏"到唐宪宗的"禁厚葬诏",历代唐帝都没有中止过诏敕禁令,但民俗已成,想要刹住厚葬之风谈何容易,更首要的是,大唐皇帝们从李渊开端,就没有中止过厚葬!高祖李渊驾崩后,唐太宗曾下诏参照汉代厚葬规范,要求高祖的葬礼要"山陵准则准汉长陵故事,务从隆厚",及至唐太宗自己,更是打着"于九嵕之山,足容棺罢了""务从俭省"的幌子,实则大兴土木,将自己的昭陵墓室修造得"宏丽不异人世",史载,五代后梁有个叫温韬的节度使,因统辖关中一带,所以便近水楼台,"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开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准则宏丽,不异人世,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宿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