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官为之感动,向皇帝奏了此事。真宗皇帝也为之感动、嘉叹,当而准奏。真宗皇帝命其时的端明殿学士盛度(商丘人)为文作记、“前参知政事陈公侍郎尧佐题其榜”:“应天府书院”。
“应天”二字来历非凡。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曾做“归德军节度使”,在阏伯庙里占卜,得神喻知他要做皇帝,赵匡胤树立宋朝后,被以为是“适应天命”,赵匡胤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因而宋真宗时将宋州升为“应天府”。
由是,宋真宗准奏的当年二月二十四日,真宗下诏,赐额“应天府书院”。
之后的盛况,范仲淹《南京书院落款记》说:“由是风乎四方,士也如狂,望兮梁园,归欲鲁堂(儒家讲学的场所)。章甫(殷商后嗣戴的帽子)如星,缝掖(大袖单衣,古儒者所服。亦指儒者)如云”,书院“讲议乎经,泳思乎文。经以明道,若太阳之御六合焉;文以通理,若四时之妙万物焉”。因而“诚以日至,义以日精”。应天书院“聚学为海,则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淬词为锋,则浮云我决,良玉我切”。应天书院的“文学之器,天成纷歧。或醇醇而古,或郁郁于时。或峻于层云,或深于重渊。至于通《易》之神明,得《诗》之风化,洞《春秋》褒贬之法,达礼乐制造之情,善言二帝三王之书,博涉九流百家之说者,盖互有人焉。若夫廊庙其器,有忧全国之心,进可为卿大夫者;天人其学,能乐古人之道,退可为乡先生者,亦不无矣。”
应天府升为南京后,“应天府书院”又称“南京书院”,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又改为“南京国子监”。“国子监”是其时国家的最高学府。应天书院是中国古代书院中仅有一个升为国子监的书院。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晏殊知应天府,一到应天府就任,就很注重当地文明和教育。所以,由政府出资整修,添加设备,扩展规划,使书院内不光有崇圣殿、大成殿、前讲堂、书院大门、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并且学子们的学舍也大为扩建。应天书院在物质配备上到达鼎盛时期。
晏殊以为名师出高徒,所以为应天书院精心选择名师。范仲淹曾是睢阳学舍的学生,曾在商丘娶了妻子,安了家。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八月,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病逝,按其时的规则,范仲淹辞官回家守丧,居南京应天府。晏殊知范仲淹学识渊博,次年亲身约请他掌握应天书院教席。范仲淹承继和发扬前人的精力,想方设法为国家培育有用人才。他掌管教务期间,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引导学生议论时事政治。如让学生作文,他先作一篇范文读给学生;每逢议论全国大事,就舍生忘死、慷慨陈词。其时士大夫纠正世风、严以律己、崇尚道德和节操,即由范仲淹倡议开端。书院学风因而为之一新,范仲淹名誉日隆。晏殊在皇帝面前欣赏范仲淹。
晏殊了解到应天府城人王洙遍览方技、法术、阴阳、五行、音韵、训诂、书法,几无所不晓,为贺州富川县主簿,让范仲淹代写《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皇帝准乞。才学过人的王洙回到家园应天府后,遭到晏殊的热心招待。应天府书院在王洙的掌管下,名声更著。
天圣六年(1028年)九月,王洙在应天书院任平话已满三年,要被调任。晏殊竭力向皇帝奏请,让他持续留在应天书院教授诸生。被皇帝同意。直到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被荐为国子监平话,王洙才脱离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越来越遭到朝廷注重。天圣六年(1028年)十二月,皇帝下旨“革除应天府书院地基税钱” (《宋令要辑稿·第五十四册》)。仁宗景祐二年(1035年),以书院为学府,给田十顷。据《宋史》记载:“自五代以来,全国校园废,兴学自殊(晏殊)始。”范仲淹《南京书院落款记》载:“全国庠序,视此而兴。”元朝《义学记》中道:“宋初时全国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