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阋墙,反而为慈禧的上位提供了契机?

2020-12-11 13:39:55 作者: 兄弟阋墙,反

所以,在这场皇位比赛中,皇四子胜出。他便是之后的咸丰帝。

问题是,道光帝的优柔寡断,从未中止。

在他的遗诏上,遗命"皇四子立为皇太子,封皇六子为恭亲王。"

这种行动亘古未闻。

以往帝王遗诏上只会标明谁来继位,而不是亲身封爵亲王。

这是新君要做的工作。

三、静皇贵妃的意难平

静皇贵妃作为咸丰的养母,有记载说她"贵妃舍其子而乳文宗(咸丰),故与王如亲昆弟。"

这不过是官方的场面话罢了。

要真能做到爱她人之子,倒也是一桩美谈。

惋惜,静皇贵妃是一介俗人。

她照料继子可能是出于好心和诚心,但必定还没有抵达放弃亲生儿子利益的境地。

更何况她的儿子如此超卓,为何又要终身为臣呢?

后宫中的哪一个女性不期望自己成为太后,儿子成为皇帝呢?

道光帝挑选皇四子成为继任人选,给静皇贵妃留下了终身的意难平。

她的儿子终身如此超卓,却败在杜受田的巧取之计,静皇贵妃和恭亲王心里较为不甘。

比及咸丰继位,木已成舟,静皇贵妃成为静皇贵太妃。

咸丰没有给皇贵太妃想要的太后名分,可是全部待遇,均依照太后的规范来,算是酬谢旧日的照顾之恩。

仅仅,心结已成,难以容易抛下。

咸丰即位五年后,年仅四十四岁的静皇贵太妃一病不起。咸丰帝前往探视,宫监没有通报,导致静皇贵太妃把咸丰帝作为恭亲王,说是:"他性格不易知,勿生嫌疑也。"

咸丰帝在明面上知道养母的偏疼和难过。四、进退两难封太后

静皇贵太妃病重仅有的期望便是成为太后。

为了让母亲安定离去,恭亲王跪在咸丰帝面前,讲起往事,期望咸丰帝加以满足。

咸丰帝堕入爱情两难。一边是对养母的偏疼和意难平有些耿耿于怀,一边是对旧日抚育之恩,难以忘却。

挣扎中,咸丰帝用了我国话术中最为传统含糊的一个答复:"哦,哦,知道了,知道了。"

这种答复不置可否,并无精确界说。

但恭亲王抓住时机,以为这是咸丰帝许诺,所以传旨预备封爵太后事宜。

咸丰帝对此举百辞莫辩,又不能反复无常,只能赞同。

八天后,静皇贵太妃就病逝。

咸丰帝十分气愤,静皇贵太妃逝世第二天,就命令革去恭亲王的职务,令他会上书房读书。

终咸丰帝一朝,恭亲王不得重用。

静皇贵太妃的丧仪和谥法比正宫皇后低一等。在咸丰帝看来,这样既算回报,也不会掠夺生母的位置。五、慈禧上位

在追封养母为太后一事上,耗尽了咸丰帝和恭亲王原本就因为储位之争而冷淡的兄弟情分。自此之后,咸丰帝更以为自己对养母和弟弟再无亏欠,兄弟之间心病再也无法翻开。

依照清朝"亲亲尊贤"的准则,在咸丰帝逝世时组织顾命大臣,和咸丰帝血缘和联系最近的是恭亲王,他是顾命大臣的不贰人选。

但咸丰帝至死都不乐意体谅恭亲王,在宗室的惊奇声中,恭亲王持续被扫除在朝廷中心圈之外。

所以,兄弟两人的过节和猜疑,只廉价了慈禧一个人。

假如恭亲王位列顾命八大臣,即便八大臣再怎样内斗,慈禧都无法找到一个能够与八大臣相抗衡的合伙人。她能不能打破清朝祖制,垂帘听政,就很难说了。

道光帝给超卓儿子老六定位的封号是"恭",要求他对兄长终身恭顺,不心生怨念,安然承受。

万万想不到,恭亲王终身不得不为臣下的人,是后宫走出来的掌权妇人慈禧太后。

因果愈加难料的是,垂帘听政初期,为了撮合恭亲王,慈禧和慈安两位就以小皇帝同治的名义下诏书,将恭亲王的生母封爵为孝静成皇后,系道光谥号,升祔太庙,全部待遇与道光帝生前封爵的三位皇后相同。

慈禧出自叶赫那拉氏,又刚好契合民间别史传言:"亡爱新觉罗者,叶赫那拉氏。"

或许,这便是前史的美妙之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