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子的身上,我们或可学到一些说话的门道

2020-12-12 12:08:21 作者: 在孟子的身上

安身社会,结壮肯干自是勤劳致富的不二法门。但与此同时,人际交往亦是要点。怎么与人沟通,是一门学识,更是一项艺术。

在孟子的身上,咱们或可学到一些说话的门路。

孟子宣传“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维,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承继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的言辞作品收录于《孟子》一书,其间,《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等篇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话说,孟子与梁惠王论道,梁惠王对先生大倒苦水: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邦邻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邦邻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自诩对国家不遗余力,且在国内实施仁政,可是国内的灾害并不见少,人口数量也没有呈现喜人的增加,这简直成了梁惠王的一块心病。

面临梁惠王的疑虑,孟子该怎么答复呢?

换做魏征一类的死谏之臣,肯定会晓之以理,进入“说教形式”。不过,在东周时期,这种套路未必管用。其时的阶层准则适当严正,梁惠王未必会对逆耳忠言心服口服,没准会做出一些翻脸不认人之举。

因而,孟子在答复这个问题时,换了个视点: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然后止,或五十步然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毫无疑问,孟子挖了个坑,等着梁惠王来钻。这个问题的答案清楚明了,所以梁惠王的答案孟子早已心知肚明。只需梁惠王直指不论是“五十步”仍是“百步”都是逃跑的实质,孟子的方针就达成了。

孟子想要论说的道理便是:尽管,梁惠王觉得自己励精图治,但他所做的仍是远远缺少的。比较于邦邻,梁惠王的方针就像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两个国家的方针并无实质上的差异,所以梁国的开展才不见好转。

这下,问题再次被抛给梁惠王,梁惠王跳入了孟子挖好的逻辑圈套。孟子的答复适当奇妙,他隐喻了当下梁国的政治情况与邦邻适当,却没有直接指明是梁惠王才能缺少所导致的,即使梁惠王想发火也没有由头。

梁惠王是个聪明人,这句话足以让他了解孟子要表达的观念。因而孟子接下来的指示,他只能挑选毕恭毕敬地听完。东周时期的说客数不胜数,可能让君主耐性听完自己观念的少之又少。孟子的一席话,无疑为自己赢得了主导地位,让梁惠王耐性地听他讲话。

孟子的建议咱们比较清楚,便是以“民本”为主的“仁政”思维。孟子期望梁惠王能再接再厉,依照他建议的方向持续尽力,所以,便给了梁惠王三条指导性定见:

第一条,不夺农时。

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便是让老百姓能够准时耕种、准时收成。可是,这四个字背面的潜台词却很广泛,想要让老百姓规规矩矩地从事农耕,就得让他们承受合理的赋税,并给予相应的鼓舞方针。轻徭薄赋,宽以待民,这才是不夺农时的实质。

第二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让老百姓活着的时分能过上安稳的日子,吃上一口饱饭,穿上一件寒衣,即使在身后也能有一块长逝之地。不论是鳏寡孤独都能享受到政府的福利待遇,不至于流落他乡。老百姓的生计无忧,天然会对王道发生归属感和依靠感。

第三条,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简而言之,便是教化。东周时期民间的读书人不多,所以老百姓遍及愚蠢且缺少教化。再加上法家盛行曾经老百姓连法规的概念都没有,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不会僭越品德底线。因而,必定要让民众清楚何为礼义廉耻,何为荣辱孝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