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今天的很多人都将其理解错了

2020-12-13 16:07:57 作者: “劳心者治人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辞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一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言语、政治观念(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举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效法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其时各国所承受,退隐与弟子一同著书。其学说起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建议“德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孟子的这句话一度影响了后人的价值观,哪怕在今日,仍有不少家长将此语作为教育孩子的名言。

实际上,这句话是孟子用于差异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位置的,绝不是针对脑力劳动者与膂力劳动者。与之配套而生的,是仿照周制的一套威严的等级准则,也便是皇帝——诸侯——士大夫——庶民。

除此之外,孟子还建议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联系像爸爸妈妈与子女相同,期望统治者可以像爸爸妈妈相同体恤臣民,而臣民应像子女相同敬重并敬爱统治者。在孟子的认知中,这便是最谐和、最理想的政治环境,是为“仁政”。

假使,统治者可以以这种情绪管理国家,天然可以得到公民群众的敬爱和支撑;

假使,统治者反其道而行,对自己的臣民实施暴政,那么臣民将会从子女变成独夫民贼,成为推翻政权的危险。

当然,仁政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若将其细化,那么,仁政包括的具体内容将非常广泛,涵盖了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

孟子云: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这儿面的“经界”,说的便是并田准则。简略而言,便是让一家一户具有百亩的固定田产,用以自耕自足。孟子以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需老大众具有固定资产(恒产),他们就不会发生僭越法度的主意。

在公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保证的根底上,统治者兴修校园,对子民进行教化,劝导老大众向善。这就能在社会构成一种杰出的习尚,使“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全国平”。因而,孟子以为仁政才是统治者治国的底子,也是深得人心的根底地点。

所谓“仁者无敌”,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许多朋友将孟子建议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与墨家思维归为一谈,笔者以为这儿存在必定错误。“不忍人之心”的确是一种怜惜悲悯的心态,但这种怜惜心却并非墨家的“兼爱”,与“兼爱”有本质上的差异。“不忍人之心”是一种近乎血缘的通过,而不是博爱。所谓“仁政”,其实,便是统治者以“不忍人之心”对大众进行教化的表现。

孟子的“仁”与其他大儒亦有不同。在孟子看来,“仁”其实便是人心。

那么,“仁”的规范又有哪些呢?

结合《孟子》来看,“仁”的规范总共有五点:

一是亲民。

孟子终身无数次说到君王要“与民同乐”或“与大众同之”。只要亲民,才干体恤到民间疾苦,才干拟定契合民意的良政。

二是用贤。

正所谓“为全国得人者谓之仁”,只要委任贤能,才干让自己的政治建议正确地传到达当地,也能让仁的习尚上行下效,播撒到国家的各个旮旯。

三是尊人。

孟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民本君轻”观念的思维家,孟子建议在必定规模中和谐统治者与大众之间的联系。简略来说,便是在坚持原有阶层的根底上,统治者应给予底层公民更多的注重。

四是怜惜。

这一点前文中修正现已说到了,孟子建议统治者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方法来管理大众。孟子以为只要向劳苦大众施恩,才干得到底层公民的支撑。让每个大众都休养生息,天然没人站出来对立王朝正统,从而“无敌于全国”。这儿的无敌,并非百战百胜,而是不树敌。

五是杀无道成仁。

在孟子看来,杀无道成仁是最大的仁。这儿的无道概念比较宽,上到贪官蠹役,下至奸佞小人,全部残民的分子都可以被定性为“无道”。只要对这些残民之人进行制裁和斥责,才干让社会走上一条“保民而王”的阳关大道。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