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也曾精通军事,为何没能避免武人专权?

2020-12-15 11:21:03 作者: 唐代文人也曾

编自《权利结构与文明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联系[875-1063]》?方震华

安史之乱后,武人当地擅权的情况愈演愈烈。阅历五代十国后,宋朝开端重文轻武。自此我国的文武联系发生了反转。其实,在唐朝,文武官员并没有严厉的区别,许多文官也有一个当武将的愿望。那么,文官与武将是从何时开端相轻?这还得从唐朝寻觅原因。

出将入相的抱负

从唐高祖至玄宗时期(618~756),军功是唐代文武官员寻求升官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是因为唐初操控阶级继承了北朝以来的尚武传统,也与其时的国家形式与政治体系有着亲近的联系。

这个时期的操控者八成热衷于开边拓土,常常发起对外战役,关于树立军功的官员极为注重。不管官员的身世布景或职务,只要能立下战功,官位快速升官是常见的酬赏。这是招引士人和文官参加军事的重要因素。

因为士人不管是经过恩荫仍是经过科考入仕,在官吏的初期,常被派任当地底层职务,若任职地址为边区,即有参加战役、一展军事长才的或许;若能立下战功,往往遭到倚重而长时间统兵,如武则天年代的名将唐休璟。休璟于明经中第后发家吴王府典签,后调为营府户曹。高宗调露元年(679),突厥、奚和契丹连兵侵略河北道,休璟统兵反抗,一战成名,开端了长时间的戎马生计。后于武后长安三年(703),因“谙练边事”而拜相,入朝参政。

此外,在朝廷任职的资深文官,也或许因开罪主政者而被贬官边区,因而参加军事作业。关于某些官员而言,此种波折却成为他们官吏生计的一个起色。

以高宗朝的裴行俭为例,他本由明经入仕,任职长安令期间,因参加对立高宗策立武则天的举动,左迁西州都督府长史,后来升任安西都护。

这一段阅历,奠定了改日后处理西部边防的根底。上元三年(676),行俭由吏部侍郎转任洮州道左二军总管,从此成为高宗朝对立吐蕃和突厥的名将。

玄宗初年的宰相张说也有相似的阅历。开元元年(713),张说因姚崇的架空,失掉相位且遭外贬,一度转任武职,担任右羽林将军兼检校幽州都督。但他在开元八年、九年(720~721)接连弭平胡人的暴乱后,凭此战功得以再度入朝为相。由此可见军功关于官员升官的重要性,也使“出将入相”成为部分高阶官员的宦途描写。

刘仁轨

相关于武将,具有学术常识的文士若能在军事领域中锋芒毕露,将比同侪更简单得到皇帝的喜爱,高宗朝的刘仁轨即为一例。刘仁轨与刘仁愿于龙朔三年(663)一起领军打压百济的暴乱,事定之后,仁轨受命留守,仁愿带兵回来京城。

因为仁轨才兼文武,他的宦途就比一起建功的刘仁愿顺利。麟德二年(665),也便是平定百济后的第二年,刘仁轨带领新罗等四国的酋长参加泰山的封禅大典,展示其运营域外的成果,高宗即颁发大司宪之职,一年后,升任右相。仁轨在四年内,由刺史而拜相,其升官之速,充沛显现了具有文武两方面才能的官员,在仕进上占有的优势。

唾面自干的娄师德

军功成为官员争夺升官的重要方法,即便是进士身世的文官,仍会争夺统兵的时机。高宗朝的娄师德是一个比如。师德虽为文臣,仍自诩为“猛士”,由京官转而任职军旅,前后长达三十多年,并因而两度拜相,入朝参政。别的,朝廷中高阶官员是君主遴派将帅时首要考量的人选,宰相或诸部尚书往往被录用为行军总管,指挥大军出征,构成“卿相统兵”的现象。武德二年(619),以尚书右仆射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统兵征讨宋金刚是最早的比如。到了高宗、武后时期更为常见,并一向继续至玄宗年代。

在玄宗朝后期,新的发展趋势开端成形。

一方面,是国家内部的长时间安靖,促进学术继续发展,文学之士的自我优越感日益增强,开端阻拦树立军功官员的升官。开元初年,宰相宋璟限制边将郝灵佺诛杀突厥默啜可汗的战功,致使灵佺愤而自杀,已开其端。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因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立下战功,欲以之为相,张九龄以“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也”为理由,成功地加以阻挠。至天宝年间,玄宗重用缺少学术常识的蕃将为节度使,边将入相的或许性大为下降。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