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颐:唐宋已有“元旦”之称 “春节”最早1911年使用

2021-01-01 12:50:47 作者: 林颐:唐宋已

桌台摆上了新的日历,意味着,新的一年开端了。

“年”的概念,开端的意义来自古代,“五谷皆熟为有年”,人们把谷物的成长周期称为“年”。“年”的甲骨文写法是“上禾下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化成了“千”字,而“千”字可解说为“有饰的人”,此改变亦有迹可循。(陈初生《金文常用词典》)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年”往往与五谷丰登相联系,寄托着农耕文明的夸姣祈望。

新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端”。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的解说为:“旦,明也。以日见一上,地也。”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明遗址中,研究人员曾发现一幅太阳从山麓升起、中心云烟旋绕的象形图像。经考证,这便是“旦”的陈旧写法。在殷商青铜器铭文上,“旦”字被简化为日出地平线的形状。“旦”是旭阳升起、拂晓拂晓的时间。“元旦”是新一年的开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充满了朝气蓬勃的期望。

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或云正朝,或云元朔。”元日、正朝、元朔,这些都是“元旦”的别称。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叫法。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叫做“三朝”、“正旦”、“元日”、“岁旦”;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元辰”、“元日”、“首脑”、“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许“元日”。这些称谓的改变,从历代文人的诗文中可见一斑,唐朝元稹的《岁日》、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清初孔尚任的《甲午元旦》等等,歌咏新年的诗文在我国文人汗牛充栋的卷章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1911年十二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发布《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正式将年节称为“新年”。不久,孙中山在南京就任暂时大总统,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计算”,宣告我国改用“民国”纪元,以国际通用的阳历元月为岁首,一起保存阴历新年。1949年我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选用公元。”从此,人们逐步习气两年并称,两年并过。为了差异阳历和阴历两个新年,就把阳历新年第一天称作“元旦”,而把阴历新年第一天叫做“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