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灭六国怎么没有蒙恬?秦始皇:朕要的不是六国,是天下

2021-01-01 17:46:07 作者: 《大秦赋》灭

秦始皇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总算一致全国,秦始皇所要的“全国”,并非只需“六国”,在南边,尚有百越之地,在北方,尚有强敌匈奴。

嬴政树立秦朝的过程中,蒙氏和王氏两族名将辈出,居功至伟。在《史记》中,司马迁认为王氏一族的代表人物是

王翦,而蒙氏一族代表人物不是蒙骜或蒙武,而是

蒙恬。

依照史书记载,蒙恬的年纪应该比秦始皇嬴政稍大,最近播出的《大秦赋》中,蒙恬和其弟蒙毅是嬴政少年的玩伴,后来成为嬴政的贴身心腹,这种说法有必定的合理性。在嬴政亲政之后,蒙恬、王翦、王贲基本上成为嬴政最为倚重的三大名将。奇怪的是,在灭六国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王氏父子的“创作”,却没有了蒙恬的戏份,蒙恬怎样忽然消失了呢?

《史记·蒙恬列传第二十八》云: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骜子曰武,武子曰恬……蒙恬弟毅。

这段话,把蒙氏一族的几个大角色简直悉数介绍完了。蒙恬的祖父

蒙骜本是齐国人,秦昭襄王时期,蒙骜从齐国归秦,得到秦昭襄王重用,蒙骜帮秦国攻击韩、赵、魏三国,立下过赫赫战功,曾官至上将军。蒙骜逝世后,他的儿子

蒙武成为蒙氏一族的中坚力量。当年王翦率60万大军灭楚,点名要蒙武来做自己的副将,便是看中蒙氏在军中的声威。后来王翦和蒙武联手,用一年多的时刻打败了楚国名将项燕,完全灭楚。蒙骜、蒙武尽管凶猛,但和蒙恬比较,仍是略胜一筹。

从秦汉到隋唐,北方的游牧民族始终是华夏王朝的大患,其间,以匈奴最为桀,三家分晋以来,赵国地处北方,承当了阻击匈奴的重担,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曾将匈奴打得满地找牙,但只需匈奴人缓过气来,他们又会东山再起,这是游牧民族的特色之一。后来,赵国沿乌拉山构筑“赵长城”,在云中郡九原城(内蒙古境内)屯重兵防护匈奴,赵孝成王时期,名将

李牧在北境戍守十余年,曾一举消灭匈奴十万大军,打得匈奴单于落花流水,再不敢迫临赵境。

不得不说,李牧是抗击匈奴的良将,但也仅仅一味防卫。但是,跟着秦赵大战,李牧南撤捍卫邯郸。公元前236年,北方的云中郡被秦国趁机占据,从此,秦国接管了防护匈奴的使命。

其时嬴政的首要精力都在灭六国上,由于没有剩余的军力抵挡匈奴,嬴政命令以守为主,而担任防卫匈奴的悍将,便是蒙恬。这便是《大秦赋》后半部中,蒙恬忽然消失的原因。

嬴政从灭韩到灭齐,总共阅历了16年之久,这16年间,秦国大军向东和六国激战,唯有北方的蒙恬大军刺刀向北,在北境全面防卫,任摇摇欲坠,他纹丝不动。由于在嬴政的战略中,蒙恬大军是秦国防护的本钱。

公元前221年,嬴政一致六国,总算腾出手来处理别的两个大敌,《过秦论》云:

南取百越之地,认为桂林、象郡……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百越之地,尽管地势杂乱,但实力稍弱,有王翦等老将坐镇,垂手而得。最费事的仍是匈奴。匈奴人机动性太强,打得过则打,打不过则跑,并且草原广袤,若深化内地,需求强壮的后勤支撑。

为了攻击匈奴,嬴政预备了6年之久,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蒙恬为大将,率军30万攻击匈奴,这一场大战,蒙恬精心策划,计划周密,蒙恬的作战意图是:

榜首,把侵略陇西河套区域和原赵国境内的匈奴人悉数赶开;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