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红头巾》,一条粤剧之路的缩影

2020-09-22 07:18:13 作者: 一部《红头巾

《红头巾》海报

“晚黑捱过天光晒,一朝捱过云开埋”……前晚,广东粤剧院创排的现代粤剧《红头巾》在红头巾的故乡三水首演。据悉,《红头巾》于9月20日~23日,在这里连演四场。

昨日,“国际视野中的艺术复兴——广东粤剧院建设发展实践研讨会”在三水举行,中国戏曲学会授予广东粤剧院“中国戏曲学会推荐优秀院团”。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认为,《红头巾》的成功,正是广东粤剧院“出人出戏出效益”路线的一个缩影。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

(配图为《红头巾》剧照)

开拓市场 步步为营

开拓市场,首先得多演,要让观众了解粤剧。作为粤剧界的标杆,广东粤剧院找准了市场定位——下乡演出、走基层之外,城市的观众群尤其是青年观众群急需开拓。

2010年,开始进行粤剧进校园活动,举办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2017年,打造“新年睇大戏”,大胆尝试在城市卖票不赠票。

2018年,打造“周末睇大戏”,经过1年的坚守,年轻人开始了解到周末到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有粤剧看,上座率不断提升。

2019年,推出“名家演出周”,打造城市粤剧演出品牌。疫情前广东粤剧院周末的演出,上座率都达到了8成以上。

观众感言:她们是真正乘风破浪的姐姐!

“这是我第二次看《红头巾》,感觉在三水的剧场里,观众的掌声更热烈,因为这是《红头巾》的娘家。”9月20日晚,《红头巾》演出结束后,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山大学教授康保成如此表示。一个月之前,康保成在广州看过该剧的首演。

粤剧《红头巾》讲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三水女人“下南洋”做建筑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故事。该剧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广东粤剧院、中共佛山市委宣传部、佛山市三水区委宣传部、佛山市三水区文广旅体局联合出品,已于8月24日~31日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成功首轮演出6场,受到专家和观众的充分肯定。

三水是“红头巾”的故乡,也是《红头巾》女主角卢带好饰演者、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的家乡,“这次回家乡演出意义非常特别。”9月20日晚演出结束后,她如此表示,“‘红头巾’是发生在家乡三水特有的历史现象,我的太祖母也是一名‘红头巾’,创作和演出这部戏对我来说有着特别的感情。‘红头巾’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是中国精神在世界的一种展示、认可和传播。”

《红头巾》三水首演当晚观众们的热烈反应,显示了“三水家人们”对这部剧的喜爱。剧中,芦苞胥江祖庙、三江汇流、长岐村、镬耳建筑等三水元素在剧中得到体现,写意的舞美打造出充满诗意的舞台氛围,让观众在看戏的同时,很自然地融入到人物所处的环境中。

当晚,有800观众观看了演出,谢幕时的掌声与叫好声一阵高过一阵。“红头巾”的精神感动了观众,年轻观众小黄表示:“以前听奶奶隐约说起过‘红头巾’的故事。如今看了这部粤剧,她们的艰辛、坚韧和毅力很具象地呈现在我面前,我被深深打动了,她们是真正的乘风破浪的姐姐!”

像一首抒情诗,低回婉转是它的基调

昨日,“国际视野中的艺术复兴——广东粤剧院建设发展实践研讨会”在三水举行,来自广东省内以及北京、吉林、甘肃、宁夏等地的3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粤剧建言献策。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对《红头巾》予以好评。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王馗表示:“《红头巾》将一个具有世界性话语的群体搬上舞台,用现代粤剧的手法展现,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展示。”

在中国戏曲学会老会长、执行顾问薛若琳看来,“这出戏像一首抒情诗,这是它的风格,而低回婉转是它的基调。”

一位有舞美设计背景的建筑行业人士表示,《红头巾》传递的是最值得我们缅怀的一种情怀——隐忍、奉献,从这样的认知中走进人物,有一种不可方物的审美力量。“《红头巾》用诗剧形式来探索创新现代粤剧,在歌舞化的表演形式中创造诗的意境,在寓言性的故事中寄寓诗化的情感,从而达到艺术的终极目标:追求至真、至善。”这位陈姓观众表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