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副校长谈智商、情商等受关注:教育需跳出唯“商”怪圈

2020-09-27 19:19:05 作者: 清华副校长谈

“唯商怪圈”,会对教育产生什么全局性的影响呢?这恐怕不是小事,它会严重地影响到对于教育完整成效的一个达成,即便是智力,你也会发现智商对于智力的衡量是不完整的,而德智体美劳中的“智”,也不仅仅是学习课程当中的考试就能够加以完整衡量的。不经意之间,甚至这个“智”还会狭窄到只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一部分能够以统一考试来衡量的能力,这其实是非常窄的智力。而团队能力、沟通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想象力,创新能力等,就不太容易通过考试的方式衡量,或者说很难以某种“商”这种方式把它定量地表达出来。

结果呢,久而久之,这些社会需要的能力,未来创新社会极其宝贵的能力,因为无“商”衡量,而在教育者或者学习者两端都面临弱化和忽视的情形;其中受影响最大的部分我认为是“德”,“在明明德”中的“德“,因为这一部分的衡量,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发展阶段当中,不同的主流价值观,想大家形成一个公认的衡量,其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何况这里面还有人们的品格、德性的隐性、复合的问题。这可怎么办?

我们看到其实,有两种应对“唯商怪圈”的方式,一种策略叫做把难以衡量的方面想尽办法地变得能衡量,比如找到针对这方面的商数,然后按图索骥,这样好像就能够影响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行为。你知道有“情商”,可能也会听到有人提“胆商”或者“爱商”,“社交商”,林林总总。也因此有人在这个背景下沿着这个思路就提出来说,我们能不能研发出一种衡量体系叫“德商”?

我的看法是,这其实是不可取的一个思路,或者甚至可以说是一条死路。不只是对德,也包括对看起来容易衡量得多的体,或者乍一想有可能找到某种“商数”的美育和劳动。但其实,任何这种冠以“商”的衡量,都是对人的复杂性,对教育的全面性的一种粗暴简化。教育培养的是全人,而不是一个指标的集合,教育希望看到的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人,而不是被尺子量度被机器加工的零部件。“商来商去,最后教育受伤”。为了可比,而走向量化、显性化、短期化的过程中,会对人降维,把原本丰富联系、深刻统一的人的整体,拆得支离破碎,甚至因而丧失了意义。

可以预想的一种情形,如果一旦想找到某一种“德商”,就可能会陷入到对德的某种知识层面至多是显性能力层面的衡量。其实你可能已经发现我们跟德有关的不少课程,最后衡量的促进的,也许没有落在对人的一生影响深远的价值观这个德的方面,没有落在持续深入的品格品性甚至包括哪怕只是行为表现层面,而是演变成了对德的有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其实已经不是在明明德这个“德”本来的意思,甚至可以说,非要找到个“商”来加以衡量的这个求解过程,实质上可能促进的聚焦的就变成了“小学之术”,而非“大学之道”。

该怎么跳出这个“唯商怪圈”呢?那就是另外一种方式,去打破“难衡量就不发展”的这个逻辑,跳脱出来,自觉地变成“难衡量却仍然要发展”,不以外界的、短期的、显性的衡量作为人的发展的动力源,这就需要来自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共同觉悟,以及社会的耐心与从容。大中小学,不同阶段,如果是对于我们成为完整的人有益处有帮助的,我们就要花时间投入努力,去发展它。特别要注意的是,不是在学校之间老师之间比出个高下,而是明天跟今天比持续在进步。要给予复合感受性的、主观判断性的、总括断定性的评价与衡量以空间和位置。举个例子说,我们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绝不只是劳动技能的培养,更该是劳动意识和对劳动和劳动者自然而深厚的感情的养成。这方面的发展,不能指望着“商”式的指标性的衡量,而必须变成教育者和学习者的共同信仰,但行之,莫“商”之。所以,我今天想着重与大家分享的思考就是,任何一个教育机构,和我们尊敬的校长们,要想面对并超越这个越来越“算法至上”的社会,培养面向未来的“人”而不只是“才”,都必须要树立跳出“唯商怪圈”的志向,以“大学之道”为培养目标,并有足够的定力、有足够的耐心。

最后,预祝今天的新时代校长领导力高峰论坛取得圆满的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