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小小月饼寄乡思

2020-09-21 09:20:34 作者: 宿迁:小小月

宿迁网讯(记者 杨芹 实习生 陈瑾)“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缥缈的天空,那一轮明月更亮了,让人想起了心中的故乡。每每此时,站在月光下,咬一口似月儿般圆润的月饼,藏在你心头的那一抹情思,就好像溢了出来。

临近中秋,记者来到宿豫区麦工坊手工月饼生产基地,近距离感受,宿迁人是如何把爱“装进”月饼,给你一份家的思念。

手工制作的各种口味月饼

未见其“形”,先闻其香。还没踏入店门便被一阵清香所吸引,迎面而来的是这个手工月饼基地的创始人李周。43岁的李周,温暖的笑容洋溢在脸庞。“很庆幸,一辈子做自己喜爱的事。”李周说,白手起家,如今,拥有四家连锁门店和一个工厂,他觉得很知足、很幸福。这是25年来,他用一个个月饼“烤”出来的美好生活。

25年前,李周被迫辍学。“那时,我的爷爷奶奶几乎同时生了重病,爸妈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到最后,家前屋后的树都被卖光了,全部用来给爷爷奶奶治病,家里一下子变得很困难。”李周说,他主动提出打工赚钱,补贴家用。

起初,没有一技之长的他,只能靠做小工赚钱。他曾在建筑工地搬过砖、也在纺织厂扛过纱。“那时,我个子不高,又很瘦,做这些体力活非常吃力,一段时间后,人变得更瘦更黑。”李周说,半年后,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帮助下,他前往山东,跟着一位老手艺人学着做糕点。那一年,他16岁。

李周端出刚出炉的月饼

“做学徒那段日子,我记不清用坏了多少把刀,切坏了多少块案板!”李周回忆说,那时,每天清晨,早早起床,开始磨刀,备好当天要用的各种工具。他说,当时切得最多的就是油炸面食“金果子”。每天,他要用五六把锋利的刀,时间长,案板都被切得凹进去了。

日复一日,点滴积累。三年后,李周熟知了许多传统糕点做法,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有一日,师父跟他说:“你的手艺练得很好了,可以单干了!”

空空两手去,满身“才艺”回。回到宿豫老家后,李周用仅有的50元钱,买了一辆二手三轮车,又买了食材,开始了属于自己的创业人生路。在以后很长的日子里,做糕点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而那辆二手三轮车,不知道陪着他走过多少风雨,走过多少泥泞的乡间小道。

不久后,他就在宿豫区一个集镇上开了第一家门店。“和过无数斤的面粉,做过无数斤糕点,但是有一种糕点在我的心里位置最重。”李周说,这个糕点就是月饼。想起月饼,就想起和家人坐在院子里,等月亮最圆的时候,咬一口捧在手心里的月饼。

如今,从每年的阴历6月开始,李周就开始着手制作月饼了,一直持续到阴历8月,这是每年最忙的时候。在李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月饼生产车间,十余名工作人员头戴蓝帽,面戴口罩,分工明确,环环相扣。做馅料、做面皮、包月饼、做造型、盖章、放入烤箱……整个手工月饼工作室,弥漫着浓浓的香味。而望着眼前的电炉大烤箱,李周又想起了以前土灶烤月饼的日子。

“土灶火道有几米长,月饼什么时候放进去,火候行不行,什么时候加煤,都很有讲究,都要靠自己领悟。”李周说,除了土灶有点特别,就连煤炭也很讲究,大多是白炭、木屑等混制而成。

眼前,案板上,馅料散发着浓郁的香味,一抹“红绿丝”勾起了记者的疑问。“很多人小时候最爱吃五仁月饼,对馅料里的‘红绿丝’也很着谜,这‘红绿丝’到底是什么做的?”

“其实,它就是大头菜,宿迁人喜欢叫它‘拉各斯’(音)!”李周说,将地里刚挖出来的大头菜,切成丝,再用热水烫一下去味,撒上白糖腌制,最后染上可食用的胭脂红、茶绿色素,就变成了大家熟悉的“红绿丝”了。“然而,这整个过程要三四个月,工艺流程可不简单啊!”李周说,其实月饼中很多配料都需要提前准备,像广式月饼用的糖浆,要用白砂糖、柠檬酸等提前熬制数月。可见,一枚小小的月饼里承载多少工人师傅的精心准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