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韦德刚由镇卫生院派到该卫生室工作。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8点,他就在这里等着老百姓。平常一天约有十来个人来这里测血压、测血糖,或来看一些常见病、慢性病。
除了日常诊疗,韦德刚另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健康扶贫。在他的桌子上,摆着一本建档立卡贫困户四种慢性病花名册,每到一周左右,他就会给这些贫困户打电话叫他们过来复查,随时关注他们的健康。
韦德刚说,病人不会再像以前一样拖到病危才去医院,现在有个头疼脑热就往医院跑,“病人一天天好起来,很有成就感。”
95后青年医生回归乡镇卫生院
患者在往乡镇甚至是村卫生室“回流”。之前鹤城新区一位“新市民”90后女孩小田的孩子一生病,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级别更高的医院,赶上下雨天,可能有五六十人在排队,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时候甚至一天都排不上,这让她很头疼。前几天,她感冒咳嗽,就到小区的卫生室开了药,吃了两顿就好了,才花了15元。有了这次体验,她表示,等乡镇卫生院的条件更完善,会直接带孩子这里看。
“现在,来这里看病的人更多了。”9月20日,大化瑶族自治县尤齐村村医韦晓云表示,村卫生所原来只有一条板凳,现在有了检查床,一间房变成了六七间,给病人做检查方便了不少,能看的疾病种类也增加了,而且村民看病后可直接在村卫生所报销。目前,每天有五六个人来找他,最多的一天来了20多人,那天,他从早上一直忙到天黑。
想让村民就近看好病,好的医生是一项重要的保障。一直以来,村医待遇低,贫困村山高路远,直到现在,招个好医生都并非易事。为此,广西一方面提升村医的待遇;另一方面建立医联体和医共体,让基层的医生有更多机会外出学习,让更高水平医生来到这里进行帮扶。
2003年11月,韦晓云刚回村时一个月工资才30元,如今是2001元。那时,作为一名西医,老人认为西医治标不治本。韦晓云去学了中医,平时看病都是中西医结合,后来,村民也逐渐接受了西医。目前,他一年还是会去河池中医院学习两次,一次半个月。
17年来,韦晓云一直扎根在村里,当老百姓健康的“守门人”。这期间,有些村医选择考到县城甚至更大的城市。他说,“缺村医”是他当初回来的理由,他从来没有想过要去外面,“我走了,他们看病太难了”。
外面的人带来新技术,并让这些技术在基层落地生根。那坡县人民医院门诊部护理服务中心副主任梁美荣表示,深圳龙岗中心医院等会派遣医生到那坡县医院进行定点帮扶,甚至在这里长期驻扎,教他们新技术,县医院能做一些以前做不了的手术。另一方面,县医院也会定期派医生去到乡村,有时甚至会和外来的专家一起下乡,帮扶和指导村卫生所的工作。有时,专家们也会进行义诊,村民听说后,早早就排起了长队。
另外,也有新的血液不断注入基层。据新州镇卫生院副院长周兴良介绍,目前,该院有89名卫生技术人员。几周前,刚刚大学毕业的95后女孩小周成为新州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她说,因为喜欢治病救人,就选择当了医生。“现在只想好好给老百姓看病。”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