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个乡村收获幸福(我与一个村)

2020-10-04 07:18:11 作者: 让每个乡村收

(作者曾任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池沟村驻村第一书记)

村民有了稳定收入

熊红久

3年前,当我带着驻村工作队员进驻麦盖提县恰木古鲁克村时,这个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端的村落,年收入不足2000元,大部分村民还住在几十年前的旧屋里。

如何精准扶贫?我天天琢磨这件事。

有一天,阿布拉院子里的刨花不小心被火引燃了。好在灭火及时,没造成大的损失。而这场火灾让我得知,这个村专业干木匠的,有20余家。由于规模小,各自为政,收入并不高,大部分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何不成立木材合作社,集中优势资源,打开脱贫突破口?工作队与村干部很快达成共识。

没想到,动员木匠们入社就不容易。不是摇头说不,就是含糊其辞,没有一个主动报名。村民们私底下说,工作队待一两年就走了,只图个名声,不会真心干事的。因此,取得群众信任,成了关键一步。

经过分析,我们注意到了阿迪力·热合曼。他是村里的大户,七八岁开始学木匠,干了40多年木匠活。住着最好的砖房,拥有最好的设备。他若入社,相信会调动大家的兴趣。然而几次找他,都被婉拒。说大家干活儿习惯不同,想法各异,不好统一,自己单干挺好的。

一周后,阿迪力大儿子结婚。虽然没收到请柬,我依然决定带上礼物前去祝贺。叩开阿迪力家的大门,边吃边聊,谈我们的童年,谈成长的经历,谈将来的发展,尤其是谈工作队员们不远几千里,到村里来的目的。谈我们要携手并肩,带领乡亲们一起过上好日子。一直谈到我俩双手紧握,四目潸然。他激动地说:今天,我认你这个兄弟。你说的事,我干了。

之后,我们又得到山东日照援疆指挥部的支持,投资建设厂房,引进具有现代家具生产经验的厂家。建厂一个月后,我们就从邻县签了加工2000套组合式橱柜的大单,总价80万元。不但把全村木匠调动起来了,还聘用了20多名贫困户做零工。两个月的生产周期,加班加点,如期交货。分红时,入社的每人拿了2万元,打零工的也挣了5000多元。合作社名声大噪,阿布拉老汉带着10户木匠,主动要求入社。

村民对工作队的信任,自此建立起来。

入户走访时,我们发现许多妇女留守在家,给老人和孩子做饭,没有稳定收入。根据村里实际,我们引进了以缝纫为主的网袋厂,使妇女们不出村就能入厂打工,每月收入不低于1600元。玛丽亚姆是村里的贫困户,儿子不幸车祸去世,自己又瘫痪在床,儿媳妇阿孜古丽只能在家里照顾她和3个未成年的孩子。除了每月600元低保,无其他进项。作为工作队重点帮扶对象,我们不但找医保部门帮她报销了1.6万元医药费,还申请了2万元的大病救助金。配送了一个轮椅。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起,帮助她家新建了安居房,新修了院墙,连菜园子的蔬菜苗,都帮忙栽好。阿孜古丽被安排进网袋厂上班,既可以照顾家庭,又有了稳定收入。

2020年8月,恰木古鲁克村通过了国家对贫困村的退出普查工作,全村高标准脱贫,人均收入超11200元,是3年前的5倍。

我越来越喜欢在村里散步了,清一色的红砖白墙,笔直的柏油路,每一条街巷都平整干净,院子门口鲜花绽放。村民们笑意盈盈,他们从劳动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把日子酿出了蜜意!

(作者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麦盖提县恰木古鲁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

鲜花盛开的石马

王京川

乐山市井研县周坡镇石马村,曾是个有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贫困村。

2015年7月,我以驻村第一书记的身份,与这匹从未谋面的“石马”相遇。千日驻村记忆,从此无法抹去。翻开我的微信公众号“周坡石马驻村日记”,300多篇扶贫记录、71万字驻村日记、4000多幅乡村图景、数百条暖烘烘的读者留言,一切仿佛历历在目。倏忽,那些浸透着苦与累、笑与泪的点点滴滴,如潮水一般涌进脑海,我仿佛又回到了石马村。

如今的石马村,山还是那座山,路已不是那条路。仅仅3年时间,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全村完成道路硬化65.5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72组,10个村民小组水、电、光纤全覆盖,危房改造、易地搬迁100多户。

如今的石马村,番茄红,脐橙黄,李子青,葡萄紫,黄瓜绿,果林郁郁葱葱,莲藕风姿绰约,泥鳅油光水滑,核桃黑白分明,红薯甜糯可口,猕猴桃绿皮红心……几年间,我们抓住石马村入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形成资产股权量化改革试点”的机遇,着力打造“山上种水果、山坡建大棚,山下养藕鱼”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集体经济“马”不停蹄,脱贫“最后一公里”顺利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