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采访札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2020-10-06 23:17:13 作者: 蹲点采访札记

编者按:为深入展示全省脱贫攻坚中的生动实践,从2020年7月中旬起,山东广播电视台派出多路记者,深入淄博、菏泽、临沂、德州、青岛等地,在脱贫一线蹲点,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记录变迁,用思考触摸时代脉搏,用鲜活语言讲述温暖故事。10月5日起,山东卫视《山东新闻联播》、闪电新闻、齐鲁网推出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系列蹲点报道《幸福的起点》。且看一线采访记者姚晓慧的蹲点采访札记: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一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脱贫需要几年的时间?菏泽市曹县邵庄镇安庄村给出了自己的回答:三年。2018年,安庄村90户170个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三年间,人均年收入从不足千元增加到一万五千元。这么短的时间,这个鲁西南的小村庄是如何做到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来到了安庄村。

初见:更深的疑惑

从济南开车到安庄村需要四个半小时,如果继续往前开就到河南了。这个地方是真的偏僻。第一次见到安庄村,我是失望的,这比我看过的一般农村环境还要差一些,只不过村子周边的土地上种植的不是庄稼,而是扎满了日光棚,棚里种着小油菜。不太宽敞的柏油路上,大大小小的货车不停地穿过。看到此情此景,我只能蹦出两个字:“就这”?单凭种小小的油菜,全村就能如此迅速脱贫吗?这究竟是一场误打误撞的脱贫,还是一场深思熟虑的脱贫呢?我对安庄村脱贫路的好奇心越来越重了。

相识:一个执拗的村支书

当我跟袁正杰聊完之后,心里有了答案。袁正杰是安庄村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小油菜产业的带头人。2015年,常年在外经商的袁正杰回乡后不顾家人的反对,高票当选为村支书。袁正杰告诉我,选择油菜产业不是误打误撞,而是心里盘算过的。投资少,效益高,技术要求还低,很适合推广种植。但是当他把种油菜的想法告诉村民的时候,他却碰了一鼻子灰,大伙不看好小油菜产业,更不愿意流转土地。

俗话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的思想往往受制于所处的环境,这也是一些地方久困于贫的原因。说服村民转变思想,不容易。为此,袁正杰和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自掏腰包先付给村民土地流转费,建好大棚免费让人来种。那段时间,他豁出去了,只要村民答应流转土地,能把棚建起来种上菜,他怎么样都行。袁正杰告诉我,“只要想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啥事先干起来再说,干起来就有办法”。凭借着这股执拗的劲儿,村里的土地最终顺利流转。

相熟:这里有一股向上的力量

三个月的时间里,每隔一周,我都会去一趟安庄村。小油菜一月一茬,实行错峰种植,每次到地里,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在跟村民聊天的过程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他们满是干劲,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70多岁的贫困户,他叫邢洪展,早些年因为大儿子生病和妻子生病,欠了80万的债,但是他并没有被压垮,而是更加努力挣钱还债。邢大爷承包了四个扶贫大棚,他非常骄傲地告诉我,“2018年报名脱贫的时候,我第一个报了名。这四个棚,一年收入十几万不成问题,我不能再让国家帮助了,靠自己还能行。”村民从油菜产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从大棚种植,到打冷运输,再到蔬菜加工,小油菜产业链上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奋斗。当你问他们一个月能挣多少钱时,割菜的阿姨会咧嘴笑着告诉你:“可不孬,一个月玩着挣三千块钱。”但当你说要采访她一下时,她却说,“可不中,耽误给人家干活。”这几年随着小油菜种植规模的扩大,本地劳动力已经远远不够,割菜的一半以上的都是河南的村民。

深挖:安庄村的“脱贫密码”

一圈走下来,我切实感受到了油菜产业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好产业。安庄村的“脱贫密码”离不开“敢想”“敢干”四个字。但是怎样用电视语言把安庄村的故事呈现出来,让观众也能产生共鸣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