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西瓜大丰收,销售额近百万元。同时,提供就业岗位30多个,发放务工费40多万元。
在党员的带动下,在外经商的袁海军返乡创业,准备搞藏香猪养殖。为加快项目落地,任军帮他租下常年荒芜的北沟,跑办各种手续,寻求政策支持。仅用9个月时间,可存栏5000头的猪场便建起。
“现在1000头母猪,一年能产一万头仔猪。”一边喂猪,袁海军一边对任军说,他打算通过“公司+农户”形式,为农户配发仔猪,养一年统一回收,一头猪能赚1000元。
任军立刻竖起大拇指,笑着告诉记者:“海军现在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万元,已带动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前不久,还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发展产业项目,百姓增收脱贫
“玉山,好几天没见你人影了。”任军走进梅花鹿养殖场,49岁的关玉山正忙着打扫圈舍。
“任书记,不找你耍酒疯,是不是不习惯啦?”关玉山笑着说。
两年前,懒散在家的关玉山经常酩酊大醉。一次喝完酒,他找到任军大闹了一阵。“任书记没跟我生气,还常来家里坐,劝我少喝酒,多干事,家里有两个孩子,要为家人多考虑。”关玉山说,去年他借着酒劲,鼓起勇气再次找到任军,“我想养梅花鹿,但没水没电更没钱。”
没成想,任军立刻帮他联系水利、供电、银行等部门,打了井、通了电、贷了款。去年,他卖鹿茸和小鹿收入10万元。生活有了奔头,关玉山又租了30亩地,养了6头牛,现在忙得没时间喝酒了。
产业多点开花,形成聚集效应。长期在外地发展的李青松,回村投资建设了3000平方米、可存栏500头牛的现代化养牛小区,今年又投资200万元扩大养殖规模;“手工编织扶贫车间”落户泉眼沟,3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就业,靠巧手每月增收1000到2000元;工作队为贫困户提供蔬菜种苗,发展蔬菜种植,合作社负责销售,帮助25户村民每户每年增收1500元左右……
“现在脱贫攻坚已到了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要让泉眼沟的‘幸福泉’汩汩涌流,我还得继续加把劲儿。”任军说。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