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海
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联合创始人
艾海老师针对此次六周年展的组织过程进行了补充。“今年在广州当代艺术博览的筹备期间,我们从参加博览会的画廊机构中挑选了6家画廊,他们也是我们博览会的画廊代表,让他们和我们一同共度33的6周年。这既是为33的六周年庆生,也是对接下来博览会的预热,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是比较圆满的。这也是刘奕主席一直把这个事从上至下贯穿始终的想法。”
郑 林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创始人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创始人郑林谈起与33当代艺术中心的深厚渊源,他说道:“我们和刘奕主席、皮道坚老师是认识多年的好友,想想也有六七年了。我们的艺术家也曾经参加33举办的一些展览,也参加了他们的活动。六年来,33不断地在发展和壮大,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收藏系统,也变成了一个重要且不可分割的艺术机构。33如今想要在广州举办一个当代艺术博览会,我们自然而然作为其中一份子去鼎力支持他们。”
王 璜 生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总馆长、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主任
座谈会上,王璜生馆长作为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的学术委员会成员之一,就广州当代艺术的环境提出了一些看法。其一,广州在收藏方面是藏龙卧虎的。单看广州当代艺术,似乎与市场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隔阂,不受大家所关注,而岭南画派或近现代艺术在南方市场上相对热闹一些。广州并不是没有收藏当代艺术的人,其实是有的,例如刘奕主席以及其他非常重要的收藏家。
其二,广东的艺术机构,包括画廊、美术馆等等,大家应该相互合力共同去形成一股力量,而不是单打独斗,如同一盘散沙。“广州的博览会为什么一直做得不够好?尤其是当代艺术博览会。在1994年的时候,我和陈永锵老师第一个先行做了博览会。但到了后来,我越来越失望,也觉得越来越难了。所以这次我是非常期待的,也觉得大家应该一起合力来做这件事情。”
其三,通过33当代艺术中心六年展以及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让广东的艺术界一同努力。“这次活动有国内甚至国际的艺术家和画廊共同参与,那么作为广东的艺术机构更应该一起来支持。现在普遍的说法都是‘北上深广’了。如果我们自己不去做些什么,可能会出问题。”
王 绍 强
广东美术馆馆长、艺术家
广东美术馆王绍强馆长对广州当代艺术生态的情况亦进行了阐述。“广东的艺术生态是由艺术家与艺术生产、艺术教育与研究、艺术市场与机构等因素构成,这三者之间应该有着一个很好的互动关系,三者缺一不可。近现代以来广东这个地方一直是艺术的热土,包括教育、创作、美术馆、博览会等在全国都是有很重要的位置。现在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也即将在广州举办,我希望能一届一届的办下去,成为广州这座城市的新的艺术名片!我作为名艺术管理者和艺术家,十分期待也愿意为此多做些努力,多做些工作。”
在茶香之间,诸多话语由此缓缓道出。这次33当代艺术中心不仅是为了庆祝六周年,也是为将要举办的广州当代艺术博览会做一个预热,使33在学术基础上向前迈进一步,两者是承上启下、贯穿始终的关系,更是为激活广州艺术生态作出进一步发展。
这对33当代艺术中心来说,既是新的起点,更是新的延续。
02.
从艺术本身出发
回归作品的物性
此次33当代艺术中心将展览命名为《物》,以33当代艺术中心的艺术宗旨为根基。在涉及到以架上绘画、城市公共艺术、图片影像艺术、装置观念艺术几个门类当中,艺术中心强调的是任何艺术类型的核心,强调艺术从本身出发,重视作品本身的“物性”。而“物”在此次艺术家的眼里具体指石材、纸本、不锈钢、布料、砂石、树叶或木头等原始状态,而将这些“原始”的“物”被展示出来,以它们自身裸露的具体形式转变成了艺术作品,并从物质与物质、物质与场所的联系中导引出了关系、状况、状态等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