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手把手教你如何成为一名作家

2020-10-20 06:39:53 作者: 这本书手把手

理查德·福特提供了10点小建议,有一些非常具有操作性,比如“和你爱的人、认为你当作家是个好主意的人结婚”“不要有孩子”“不要和妻子吵架,早上不行,深夜也不行”“不要读关于你的评论” “不要写信给编辑(没人会在乎)”“不要诅咒同行”……不知道为什么,看着这些建议,总觉得都是作家在反面教材中得出的经验之谈。

相比之下,大卫·米切尔的建议显得比较现代,他看到了互联网的“危害”。他有几种方法来确保自己能赢得写作的时间:第一,忽略其他所有事情;第二,变得自律,学会奔向笔记本电脑并打开,直接打开文档;第三,保留苹果的主页,因为那个相当枯燥,如果主页是你最欢的网站,你就完蛋了。

写作过程中难免失败,遭遇瓶颈期或者其他麻烦。这时候千万别气馁,你要知道,这是几乎所有著名作家都会遇到的。

华盛顿·欧文“几乎对我的作品都不太满意”;马尔克斯“要花好几个月的时间写第一段”;奥尔罕·帕慕克比较机智,如果在哪里受阻写不下去了,就随兴之所至,换个地方接着往下写,比如,从第一章写到第五章,写得不开心了,就跳到第十五章接着写。

希拉里·曼特尔如果卡住了,就从桌子前站起来,散会儿步,洗个澡,去睡一觉,做个好吃的派,画画,听音乐,冥想,锻炼……不管做什么,就是别拧在那里对着问题愁眉不展。但切记,不要打电话或者参加派对,要是去了,别人说的话就会大量涌入,取代遗落的文字本来应该存在的位置。

菲利普·普尔曼比较直接,他觉得“瓶颈期”就是作家哭哭啼啼的屁话,如果把“作家”替换成“水管工”,没人见过水管工有瓶颈期。“写作瓶颈期是一个会对业余人士以及并没有严肃对待写作的人产生影响的问题。换一种方式来说:专业的作家是那种能在没有灵感时写得和有灵感时一样好的人”。

终于,一部作品即将完结,成为作家在望了……但作家们似乎并不感到轻松。

奥斯卡·王尔德说:“我不喜欢小说有快乐的结尾,这会让我非常沮丧。”约翰·斯坦贝克说:“书在我写下最后一个字时就真正死去了。我只会有一丁点悲伤,接着便继续去写下一本活着的书。”库尔特·冯内古特完成《五号屠场》后感到,“要是我没有意愿,就可以完全不用再写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完成一部作品后,没有泪水,没有陶醉,只有平静与豁达,“不管怎样,要是我明天去死的话,作品已经写出来了”。

略有遗憾的是,两位英国作者没有收集到中国作家的情况,那就以我的一些采访经历作为补充。

冯骥才在上世纪70年代刚开始写作的时候,住在一个只有十几平方米的房子里。房子里有一张桌子,全家人都在桌上吃饭,吃完收走,他才能在上面写东西。孩子做功课还轮不上这张桌子,只能在旁边弄一块板子,人坐在板凳上。

迟子建在写作期间,写累了,就会停一两天,乘公交车或者地铁,在城区间穿行。她起大早去观察医院门诊挂号处排队的人们,到凌晨的哈达果蔬批发市场去看交易情况,去旧货市场了解哪些老器物受欢迎……凡是作品里涉及的地方,哪怕是一笔带过,她都要去触摸。

很多年以前,马原就养成了一个习惯——集中时间写作。因为他写作需要助手,他口述,助手打字,他在70英寸的大屏幕上看。所以就得和助手商量,有时间来位于西双版纳的九路马书院住两三个月,马原就可以完成一本书,其他时间就不写。

说了这么多,都是别人家的故事。对于想“成为作家”的人来说,尤其是对现代人而言,最后有一条非常简单且有效的建议:关掉WiFi。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