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周洋】“确实现在很多博物馆变成打卡地,这是好事,至少大家开始关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说道。20日晚,王旭东作为今年清华大学文化艺术大讲堂首期主讲人,以“敦煌与故宫—不同力量铸就的文化丰碑”为主题,讲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旅。
今年是紫禁城建城600年,也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5周年。去年4月任职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前,王旭东在敦煌工作了28年。“当我28年之后走进故宫时,另外一个文化的世界向我打开。在这个世界中,我到今天仍是名追随者。”理工科出身的王旭东此前长期生活在敦煌,他坦言自己是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而不是文化艺术学者,“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亲近文化,所有优秀的文化都会改变我们,我们与文化共存。”
王旭东结合自己于敦煌和故宫两地的工作生活经历,阐述了敦煌与故宫两座文化宝库形成时的经济社会背景及发展历史,同时分享了他对这两座文化丰碑的感悟。他指出,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科技传播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因此,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敦煌,也肩负起了这条路上的重要历史使命。从公元四世纪到十四世纪,古代劳动人民对宗教的虔诚构筑起了璀璨的敦煌文化,这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而故宫文化宝库的形成则体现了国家力量的推动。今日的故宫堪称厚重而又博大的中华5000年文明的承载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
敦煌和故宫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最受欢迎两大旅游景点。但随着气候环境变化、游人增多等问题出现后,如何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也成为难题。在王旭东看来,文物保护是全社会的事,不单单是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事。“这些年敦煌的降雨增加了,洪水也增加了。大气污染形成的酸雨对室外文物的危害相当大,包括故宫,我们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同时,也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从自然和人为两种影响因素考虑。”
针对近几年兴起的博物馆“打卡”热,王旭东也坦言,从简单发朋友圈到积极了解,需要一个过程,“当你不断地去打卡之后,你会发现仅仅打卡已经不能满足你自己的需求。这种需求会转化、会改变,需求的内容会更加丰富,这对博物馆界、文物界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我们鼓励打卡,但是希望在打卡之后还会有更多兴趣、更多感悟,从文化遗产中汲取精神的慰藉和创造的灵感。”
除了 “打卡”热,文创用品热也成为近两年来的一种现象,很多人特别是年轻受众对文创用品的兴趣,甚至已经超过对背后文化的兴趣。对此王旭东回应称,这的确是文创事业发展出现瓶颈的一种表现。“之所以说瓶颈,是当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有新变化。最初文创产品是一种新产品,所以能受到大家追捧。但是当我们对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后,如何让这些产品拥有更多文化内涵?”在王旭东看来,对于历史文化遗留下来的美,应该去创造,而不是复制,“如果我们过度地复制文物而不去创新,它仅仅是一个拷贝,没有生命力。所以今天的文化创意产品还要有更多的创意的东西,网上的创作、文艺作品、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等等都是文化创意,从中华优秀文化产品里面汲取营养,结合这个时代呈现出文化的产品,才是未来文化创意事业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