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打工人”的梗火了。这是继社畜、加班狗、程序猿、攻城狮等等自嘲之后,广大劳动者的又一身份认同。不过这次似乎好一点,至少从动物进化到人类了。
“打工人”从字面来看,创新程度不是很高。“打工仔”“打工皇帝”这些热门词汇,都有点上个世纪的色彩。但就是这么个不怎么新潮的词汇,却没有一丝丝防备地火了,这也是个颇可玩味的事。
“打工人”的新奇程度有限,但涵盖的范围足够广,体制内外、线上线下、做营销或者写代码,各行各业都可以代入这个范畴。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网民参与玩梗,自认“今天我们都是打工人”。一个身份,引发广泛赞同,背后事实上隐含着一个经济社会背景:即网络社会的“中产化”。
当然,一说“中产”,肯定有租着房子、还着房贷、气喘吁吁的小伙伴跳起来:“你才中产!你全家都中产!”其实不用激动,早有经济学家指出,中产,未必是以财产为标准,而可以由教育、职业、收入构成等因素来认定。虽然网民的覆盖面很广,90%还是本科以下学历,但网络舆论的主要议题,事实上主要还是由城市劳动群体来设置的。这一类群体的工作方式,主要从事受雇于人的劳动,学历程度在高等教育上下,有着近似的消费理念,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有相当程度的认知,对人生未来有相似的规划。或许“自谦”不是中产,但他们的思维习惯、认知水准、收入结构,事实上已经进入了中间层。
城市化环境所塑造的扁平个体,自带这种中产特征。他们的自我定义,已经不是所谓士农工商、工人干部、蓝领白领等等较为固化的身份认同,反而是为了生计奔波、随时可能改行跳槽的“打工人”。“打工”,当然也不是传统印象里灰头土脸的样子了,而很可能是穿梭于写字楼间、光彩照人的形象。自认“打工人”的网民,工作性质千差万别,却又很容易在房价、教育、婚恋等话题上找到共同点,大体上,其实都是“同一个世界的人”。
“打工人”是一种自嘲,是对生存状态的吐槽。中等收入,必然是个“痛苦”敏感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的认识能力,足以让他们对人生前景产生期待与焦虑;他们的财富水平与收入结构,又不足以面对挑战云淡风轻。所以种种自嘲才会层出不穷,相信过不了多久,可能又会有新的网络梗出现。
不过,自嘲终究是种相对健康的状态,只要还在吐槽,那就多少意味着某种期待与进取。无论生活有多么“苟且”,房租、房贷、车贷、彩礼有多少压力,当“打工人”“尾款人”这些词汇一出现,多少会消解一丝沉重,带来一阵轻松。一上网吐槽,发现又有那么多“同路人”,一抱团多少也会相互温暖。
从这个角度看,自嘲其实也是个乐观的信号。早有人说了:“自信的高级形态是自嘲”——多自信恐怕谈不上,但敢于自封“打工人”的网友,对生活总还是抱有希望、愿意为之奋斗的,不然,还打什么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