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顺丨好一群沿淮玩灯人——观舞剧《石榴花开》

2020-10-25 01:20:09 作者: 张顺丨好一群

好一群沿淮玩灯人

—— 观舞剧《石榴花开》

张顺

起源于宋代的花鼓灯,历经千余载时光的流转,逐渐演变成一种集舞蹈、说唱、灯歌、小戏等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和人文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面临着传承主体老龄化、年轻人兴趣转移的尴尬局面。于近日获得第十二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的大型舞剧《石榴花开》,便是以此为背景,展现了两代花鼓灯艺人的艺术人生、情感纠结和精神风貌。父亲老兰花一心想把技艺传承给儿子,可儿子却向往外面的世界,在与父亲决裂后离家出走。不过,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最终感召了儿子,他还是选择回归家乡继承父亲的衣钵。

▲舞剧《石榴花开》剧照

《石榴花开》由安徽省花鼓灯歌舞剧院精心创排、国家一级编导杨威执导,是一部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舞剧。该剧从人物设计到舞蹈语言的运用都以当地的民间文化和风土人情为依托,用花鼓灯的舞蹈艺术讲述了花鼓灯民间艺人传承的故事。

文化遗产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遗存,更是民族优秀文脉的延续。在淮河岸边,几代玩灯人、一群打鼓佬,将流传千年的花鼓灯文化发扬光大,铺排出一道亮丽风景。舞剧《石榴花开》 非常注重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颂扬与传承。花鼓灯流行的淮河沿岸,人口密集,属于典型的农业经济区域。但特殊的地形和气候使得当地旱涝灾害频发,民众深受其苦。不过,这样的疾苦并没有压垮淮河流域的人民,反而造就了他们坚韧不拔的性格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作为这种性格精神的艺术外化,花鼓灯艺人们把参加花鼓灯活动叫做“玩灯”,一个“玩”字道出了人们的心态。“锣鼓点一响,脚底板就痒”,只要花鼓灯锣鼓一响,人们就会汇聚到长街上,此时锣鼓铿锵、手绢飞舞,整个大地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之中。

▲舞剧《石榴花开》剧照

《石榴花开》编导杨威紧紧抓住“玩灯人”的这一精神气质,即便是表现“传承”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欢乐也是其中一抹亮丽的底色。舞剧中特意加入了一段锣鼓现场演奏,当锣鼓清脆的响声打破田野的寂静,乡亲们纷纷出门看灯,年迈的老兰花在众人的注视下起舞。舞剧结尾,和着锣鼓与电子流行乐碰撞而成的音乐,儿子从父亲老兰花手里接过象征着花鼓灯的扇子,完成了一场传承的仪式。此时,淮河两岸,石榴花开,漫山红遍。所有演员汇聚在舞台上欢腾起舞,台上台下都沉浸在热闹欢乐的情绪中。

《石榴花开》以安徽花鼓灯技艺传承为主线展开情节,作品中的舞蹈语汇自然少不了对安徽花鼓灯元素的提取和运用,但编导并不满足于对花鼓灯技艺的单纯再现,而是将花鼓灯的动作元素融合在现代意识中,探寻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现代表达。编导从人物个性出发,将花鼓灯兰花这一角色中的“扁担式”“手搭凉棚”“三点头”“爬山步”等动作元素进行加工提炼,在保留传统舞蹈语汇风格的同时,将其揉碎在现代舞蹈语言中,使其既有传统舞蹈的精神与根基,同时更加贴合现代审美需求。

▲舞剧《石榴花开》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该剧在舞台设计上别具匠心。舞台中央设置了巨大的圆形舞台装置,营造出“台上台”效果,从而吸引观众的目光聚焦于花鼓灯艺人生活的村庄。在地面灯光的映衬下,舞台仿佛悬在空中,这一场景亦像是老兰花心中的一片关于花鼓灯艺术的净土。在“台上台”的缓慢旋转中,老艺人对花鼓灯的热爱之情也随着四季更迭、岁月轮转而自然流淌出来。

此外,该剧的灯光设计也令人印象深刻,不仅有效扩大了舞台空间,而且增加了观者对舞剧本体的想象。在丰收舞段中,灯光将演员的身影投射在黑幕上,形成无数灵动的剪影,营造出十里八乡人们欢腾起舞的景象。之后,伴随着主题音乐的循环递进,配以演员们的呐喊声,将淮河沿岸人民对土地的深情渲染到顶峰,推动舞剧走向高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