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俊杰
深秋之夜,细雨菲菲,那晶莹小雨珠,在霓虹灯的照耀下,时而像那根根透明的银针,时而又似那断了线的珍珠……
手持雨伞,漫步街头,雨点打落在伞蓬上,嗒嗒作响,仰望着那浩瀚的夜空,习习凉风,吹在脸上,惬意无比,别有一番情趣。对于晚上习惯于健步锻炼的我来说。真有点"倚剑走天涯",乐不思归的感觉。
我沿着广城路,自东向西,当走至望嵩路附近时,忽听锣鼓声响,琴笙齐鸣,那沁人心脾的优美唱腔,令人神往,我疾步奔走,经打听路人得知,那是市曲剧团送戏进社区,煤山办事处绿州广场的专场演出。这对于我这个忠实"戏迷"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喜事,有时为了看场戏能跑遍整个汝州城。晚上看个地摊戏跑个七、八里地也是家常便饭。虽然辛苦点,但看到演员们那倾情演唱、乐队老师们的精彩演奏,以及戏迷朋友的热情互动,当时心情也是心里热乎乎、美滋滋的……急忙掏出手机,拍个小视频发至朋友圈,这样一可以做个记念,再个也可让"戏迷"伙计们看到了,来到这里以饱眼福,凑个人气。什么豫剧、曲剧之类咱也能略知一二。《豫剧》唱腔高亢明亮,抑扬有度、吐字清晰,韵味醇美。
《曲剧》唱腔细腻浑厚,戏词通俗易懂、字正腔圆,剧本接地气,深受戏迷们的喜欢。像比较而言,对戏剧的喜爱我还多少有点偏重于曲剧,因为这也可能咱汝州是《全国曲剧之乡》的缘故吧!小时候随长辈赶庙会去看庙,长辈常说小孩不识戏,真能看懂,说实在那时也真看不懂,但不知咋就凭二个字″喜欢"。到了中年同龄人看我对戏剧的痴迷程度,经常说我是什么"朝气不足,暮气有余",他们也可能觉得戏曲是给老年人的专供,像我这样感觉"另类",多少还有点"老气横秋"之嫌,但是我总是会笑着说这是咱的"最爱"。对戏曲的情我更是与日惧增,早些年还买了把曲胡,曾尝试学拉了一段,经过琢磨有时也能简单哼唱它几句,不亦乐呼?咱做为全国曲剧之乡汝州市的一分子,这也算是对一优秀戏曲文化做个小传承吧!
这次演出听说又是咱市曲剧团的精品戏,咋不让人欣喜呢?走进绿州广场,那黑压压人群,少说也有好几百人,他们手持着雨伞,但当看到兴奋时,索性把雨伞都收了起来,这也可能是为了鼓掌叫好时方便、我想最主要的是怕影响后面的观众,这与近年来咱汝州文明城市创建、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及市民对戏剧文化热爱度的提高,有着很大关系。晚上演出的剧目-曲剧古装戏《姐妹异嫁》,这个剧情之前我有所了解,这次也可再加深下印象。该剧是根据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讲述的是昌邑县张有旺家有二女,姐姐素花、妹妹素梅,素花自幼与掖县牧童毛纪订婚,娶亲之日,因嫌毛亲贫穷,竞不念旧日情义,不愿出嫁,妹妹素梅激与义愤,驳斥姐姐贪慕富贵,并感到毛纪忠厚老实有才华,在老爹爹提议下,愿代姐出嫁,上轿之时,得知毛纪已中新科状员。素花羞愧难当,后悔不已。整场戏构思巧秒,唱腔优美,演职人员的精彩表演,赢得台下阵阵掌声、那叫好声、欢呼声不绝于耳,响彻了整个夜空……戏已落幕,但观众还在雨中迟迟不愿离去,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直等到报幕演员,宣布第二天的演出节目之后,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虽然目前喜欢戏曲文化的参与者,年龄"青黄不接"偏重老龄化。但我坚信随着戏曲进校园活动有序开展,文化部门送戏下乡进社区等惠民政策的扎实推进。再加之老戏曲人那不遗余力忙传承的敬业精神,还有那些年轻的戏曲人,他们秉承优秀文化,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服务大众,多出精品的满腔热情。相信不久的将来,汝州戏剧文化这支奇葩之花,定能在汝州大地越开越艳……
作者简介:马俊杰 汉族,现就职于市民政局。汝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晚晴诗词协会会员,喜欢诗词、散文、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