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典藏 乐在其中(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2020-10-26 06:00:28 作者: 潜心典藏 乐

“长期跟文献磨合,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你如果问在国图参考咨询部工作了35年的刘庆财什么时候最高兴,他一准儿告诉你:“读者找不到的资料,我们找到了,那时最高兴。”图书馆是知识宝库,但如果不知道宝藏藏于何处,很可能会身入宝山却空手而归。此时,就需要参考咨询部馆员的帮助。

大至国家建设规划,小至一张文物照片,只要读者提出需求,刘庆财和同事们都会竭力查找。时针拨回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山体崩塌、河流受阻,形成多个堰塞湖,下游百姓的焦急和忧虑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如何安全有效地破解堰塞湖难题?有关部门向国图发来求助,参考咨询部的馆员们紧急动员,反复检索全世界相关图书馆馆藏。他们发现相关资料后,赶紧通过馆际互借发出文献申请。拿到的资料,为解决堰塞湖难题及时提供了重要参考。

刘庆财心里也苦过。上世纪90年代,英语专业毕业后去外企并非难事。图书馆工作收入不高,不少人辞职。与刘庆财同期进入国图的10多人里,至今还在图书馆系统的只有3人,留在文献咨询岗位的只有刘庆财自己。“坚守一个领域不放松,总有一天能有所建树。”刘庆财说:“文献咨询工作依赖广泛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必须长期跟文献磨合,工作才能得心应手。”

“为人找书不易,为书找人更难。”曾在国图社会教育部工作、跟阅读推广打了15年交道的汤更生说,自己最高兴的就是“我们策划的公开课、讲座一座难求,那种心里的高兴,可真带劲儿!”

无论国内还是国际,图书馆界关于“藏”与“用”孰轻孰重,论证一直持续。即便是纸质书、电子书、数据库、口述史等多载体、多形态文献应搜尽搜,应藏尽藏,文献利用率和服务效能的提升也始终是大课题。图书馆是国家文明的宝库,在这里工作的馆员,既是寻宝人、护宝人,也是传宝人。如何充分发挥馆藏,让更多宝藏为人所知、为人所爱、为人所用,让更多读者在图书馆里发现自己的“新大陆”,这是汤更生一直思考的问题。

2004年,“4·23世界读书日”让她找到了突破口。“世界读书日”是全球爱书人的节日,可以利用这个契机举办一场面向公众的活动,推广阅读,宣传图书馆,扩大读者面。

那时候,互联网还不普及,“世界读书日”还不像现在这样为人们所知,信息传播尚不发达,一切要从零开始。但馆员们意气风发,说干就干,不但组织起近400人的图书朗诵和名家演讲等活动,还把“汉字激光照排之父”王选请来为活动揭幕。

此后,每到“4·23”,全国各级图书馆也会举办阅读活动。国图的名家讲座连接学术大家与社会公众、国图公开课借鉴慕课推送线上课程、中国记忆展览系统整理影像文献资料……一场场活动、一个个项目,唤醒沉睡的藏书,激活典籍里的文字,让更多人投入阅读怀抱,爱上图书馆。

原来,他为一家炼钢企业做技术顾问,经常来馆里查资料,中文外借组的同事们为他找了好多书和资料,通过阅读与研究,大爷申请了与直接还原铁有关的多项国家专利,所以非常感激。从那时起,深受感动的王宝兴便下定决心,“我要把读者当亲人。”

“藏书、读者和馆员,这是图书馆工作三要素,馆员就是藏书与读者的桥梁。这座桥坚固与否、宽阔与否,决定了知识能否顺利抵达读者。”刘庆财说,“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正是通过图书馆员实现的。一辈子努力做好这一件事,我们就是幸福的人。”

忠于选择笃定坚守(记者手记)

采访国图专家们,记者始终被他们脸上飞扬的神采所吸引。谈起一辈子的工作,他们表情生动,眼含光芒,仿佛有数不清的话要说。岗位上的点滴就像发生在昨天,新奇、鲜活、清晰。专家们待工作若待爱人,心坚贞而纯洁,情真挚而热忱。

他们的工作,也是传播文化、传承文明的国之大业。长期研究一个领域,他们成为术业有专攻的行家;亲切对待每个读者,他们赢得社会公众的赞誉。人一生能与这样的工作紧密相连,幸甚至哉!他们工作不为褒奖赞誉,只为安放内心的选择和真情。他们的人生启示我们:不管时代激流如何奔涌,坚守自己的岗位,一步步进取,一点点成长,同心同行,就能行稳致远,造福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