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790年起,以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为代表的四大徽班先后进京,众多名角同城竞技,花雅争胜,形成了深厚丰富的戏曲人文环境,孕育并催生了被后世誉为“国剧”“国粹”的京剧艺术。
为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展望新世纪京剧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京剧研究的深入,2020年10月24日至25日,由梅兰芳纪念馆、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主办的“徽班进京与新世纪京剧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外国专家大厦举行。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王磊、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5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郝永安主持。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王磊在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十三五”期间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引和支持下,中国戏曲的史论研究、文献和整理研究、戏曲现状等领域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次研讨会对于推动首都文化中心建设,挖掘文化底蕴也将发挥积极作用。”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在致辞中表示,“作为京剧走向形成标志的徽班进京以及相关的话题,虽然经历了230多年,有些已经成为了老话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已经得到理清。京剧作为北京的文化品牌之一,如何在新的时代出好作品,如何赢得观众,是需要深入探索的。”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徐晓辉在致辞中说:“西城区于2018年起着力打造京剧发祥地文化品牌,开发集成带有京剧的人地物,丰富发展京剧艺术,让更多百姓接触、接受、接力京剧文化。”
研讨会上,与会学者围绕“新时期文艺政策与北京京剧艺术的发展”“京剧发展与首都文化中心构建”“当代京剧传承与发展的历史经验、问题及其对策”“21世纪京剧艺术的现状与未来”“海内外京剧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徽班进京与京剧艺术的形成”“清代宫廷演剧与京剧艺术”“梅兰芳表演艺术本体研究”“梅兰芳与京剧艺术的跨文化传播”等议题,展开了交流讨论。
中国戏曲学院周育德教授(《花雅之争和四大徽班进京》)、中国传媒大学周华斌教授(《徽班进京与早期京剧的成熟》)、武汉大学郑传寅教授(《徽班进京对近代戏曲史的影响及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安奎研究员(《金芝先生与程长庚》)、中国艺术研究院龚和德研究员(《致敬徽班 寄望京剧》)、梅兰芳纪念馆馆长刘祯研究员(《新世纪北京京剧创造与京味文化述论》)等众多著名专家在研讨会上分别做了主题发言。此外,此次研讨会对京剧艺术在当代的现状与发展以及存在的诸多问题也给予了大量关注。
在此次研讨会期间,由梅兰芳纪念馆、中共北京市西城区委宣传部主办的“徽调京韵——纪念徽班进京230周年京剧专题展”也于23日在天桥艺术中心正式开展,该展览集合了两百余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珍品实物,涵盖了清宫戏画、剧本善本、名人书画、老戏单、老照片、名家往来书信、中外期刊、演出道具、手工戏服、非遗手绘京剧脸谱等诸多类别,其中不少珍贵藏品是首次向公众展出,如清代画家沈蓉圃绘《同光十三绝》真迹。(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李笑萌)
来源: 光明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