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团一策”,为上海“出戏出人”持续赋能 “一团一策”为上海“出戏出人”持续赋能

2020-10-26 07:19:26 作者: “一团一策”

当市场活力充分调动起来过后,大考也提高了难度和要求。在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伊始的2018年,“对标最好水平找差距”成为大考关键词。这一次,专家很满意——全球十大舞蹈团年演出100到120场,上海芭蕾舞团已达130多场;团长辛丽丽却很清醒——对标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俄罗斯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我们差距很大。为此,她提出“打造具有鲜明标识性的中国原创芭蕾剧目”的目标,三年间通过《闪闪的红星》《惊蛰》《绽放》等大小原创稳步推进。也正是这份危机意识,让上芭人在疫情中在排练厅艰难起舞,令“口罩芭蕾”精神传递到50多个国家。

从机制入手为人才“松绑”,以常态化项目铺设加速成长轨道

舞台艺术,戏和人相辅相成。有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样的现象级佳作,主演获得业务锤炼与观众追捧也在情理之中。从市委宣传部到各院团均不满足于此,而是选择在体制机制上,将“一团一策”细化为“一人一策”精准培养,以职务序列改革提升待遇、通过常态化项目鼓励演职员孵化作品参与国内外节展赛评,为他们提供满满的获得感、激励他们的进取心。

何俊波就是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找来的好苗子——这一年,歌舞团一口气吸纳三名军艺应届毕业生。而他们也不负伯乐期待。入团不到一年的何俊波,凭借自导自演的《看不见的墙》在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拔得头筹,为团里赢得这一单项奖的最好成绩。而这背后,是院团鼓励年轻人创作的孵化机制“在路上——艺术创新扶持计划”与成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助理编导的珍贵机会。前者给予的资金资助和专业指导,与名导的“外脑”指点,让湖南小伙选择上海歌舞团“既能上台跳舞,又能同时锤炼编舞技能”的朴素愿望以最快速度圆梦。

上芭对于人才培养同样“分秒必争”。透过打破年龄、资历的“艺衔制”职务序列改革,一批新锐快速脱颖而出。1996年出生的戚冰雪,因19岁拿下第五届上海国际芭蕾舞比赛金奖,在“艺衔”考核中一路加速,成为仅次于两位首席明星的“主要演员”,与首席吴虎生搭档主演一批重头大戏,并成为第二届“上海青年文艺家计划”中年纪最小的入选者。今年,她更凭借《茶花女》拿下第30届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新人主角奖”。

舞台上95后已绽放光芒,幕后80后也在承担更大的职责。《山海情深》主演之一樊婷婷,还有另一个身份——红楼团建团史上第一位80后团长。作为相对冷门的“金派”青衣,她在带领团队的巡演中获得管理与艺能的双重历练。记得去年团队辗转多趟火车北上内蒙古,在零下20多度极寒天气、多人生病的情况下,完成了高水准演出。当听说通常晚9点提早回家的当地观众,硬是守到了10点多大戏落幕,樊婷婷觉得“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涉入深水区的“一团一策”改革成绩如何?具体到每一位演员的思想进步、专业收获与幸福感,给出了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