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钢城,大阴山,不见当年敕勒川

2020-10-26 16:37:32 作者: 红钢城,大阴

如今,包头市内广场上的城市雕塑不乏鹿的形象,包头市的许多公园里,还喂养着大群的鹿。人们与梅花鹿相伴嬉戏,宠爱有加,这大概就是鹿城人古来已有的恋鹿情缘吧!

王主任说:“你们在内蒙走了一路,看见了许多草原森林风光和古迹景观,今天我主要引你们参观包头市区,让你们对包头印象有一个彻底的改变。”

司机小马开车横穿城区,一直来到城西郊的“成吉思汗草原生态园”。

王主任说:“过去有许多人慕名来到包头,但游览过后又抱怨见不到当年‘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景象。后来,市政府在城市建设中专门保护好这一片绿地,建成带有原始风情的草原生态园。生态园占地770公顷,里面有草原、森林和大片湿地。生态园里蓝天碧水,森林茂密,芳草萋萋,鸟语花香,是名副其实的城中草原。”

汽车开进生态园后,所见的第一处景观是一座大型敖包。敖包建在一座山包上,用大小石头垒起,圆锥形,包顶是一丛红柳,中间插一根蒙古神器苏勒德神矛。敖包四周牵拉的绳子上挂满了红、黄、白、蓝四色纸条和布片。远看,似联合国的万国旗一般。

问敖包的来历,王主任说:“我讲不好,请这位老先生讲吧!”说罢,他请来了坐在一旁的守门人。

这是一位老者,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两眼炯炯有神。他指着敖包,对我们介绍说:“敖包就是用石头垒起的‘堆子’,原是道路和边界的标记。因为,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到处一样平坦,以山河树林为标识,为避免迷失方向和记住路径,在路途和交界处垒石为记,谓之敖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敖包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路神和祈安赐福的场所。每年六七份夏季来临时,蒙族牧民还要献祭品,请喇嘛念经,举行敖包活动。祭祀活动后,还要举行赛马、射箭、摔跤、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有些青年男女便避开人群,溜到草丛深处谈情说爱,约好再见的时间,这就是蒙古民歌中唱到的‘敖包相会’了。”

老者介绍时慢条斯理,但却颇有风趣,我们报以掌声,向他致谢。

再往前走,是长长的林荫道。林道两旁是茂密的森林,但那树木只有碗口粗细。看来,这些树的树龄大概只有十多年。

树林之间有大片的草地。草很绿,也很茂盛,有半人多深。我拨开草丛,来到草场中间照相,发现草场很平,还有埂。我估摸,这里十多年前大概是农田。

走出了漫长的林荫和草地,眼前出现了一望无际的湿地,湿地里长满了密集的芦苇。芦苇很深,人站在芦苇丛中只能露出一张脸。此时已到初秋,芦苇长出了芦穗,开满了芦花。芦荡无涯,满目葱绿。秋风一过,芦苇枝摇花动,婀娜多姿。此情此景,十分令人惬意。

在生态园走了一圈,费了很长时间。小马一看表,说:“11公里。”

王主任说:“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走到呢!”

我说:“留下一些好的景色,下次再来吧!”

回到市区,我看到城市的马路都很宽阔。尽管来往车辆很多,但各行其道,并不显得拥挤。除两边的人行道侧植有成行的树木外,马路中间还有很宽的绿岛,绿岛上都有很粗壮高大的树木。

我感叹地说:“包头的马路真宽啊!这与我们拥挤的大武汉比,交通状况要好得多呢!”

王主任说:“要说包头的城市规划,还要感谢当年的‘老毛子’呢!上世纪五十年代,包头市不过上十万人,但当时援建包钢的苏联专家却坚持要按一百万人的城市规模来设计,故城市的间架摆得很开,为后来包头市的发展建设留下了充裕的空间。这不,才50年的功夫,包头城市人口已达到百万,你说人家老毛子有没有眼力?”

我说:“俄罗斯人搞城市设计不仅大气,而且具有战略眼光。

相比之下,我们的许多规划设计,就显得小气。结果是拆了建,建了又拆,老是赶不上发展的步伐,白白浪费了许多时间和财力。”

王主任介绍说:“包头市依据创建现代园林城市的城建定位,遵循以树木为根本,以花草为陪衬,以水景为点缀,做到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道路绿化与庭院绿化相结合,广场绿化与公园绿化相结合,形成树在城中,屋在树丛,路在树旁,车在荫下,人在绿中的园林城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