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探索:“虚拟博物馆”来了
“2020年,数字技术将成为博物馆的关键词,这一年博物馆加快了数字化进程,将被人们铭记。”研讨会上,意大利数字文化传播专家、南佛罗里达大学数字探索研究所客座教授艾丽莎·波纳西尼博士通过现场连线表示,疫情中的博物馆在寻找有替代性的线上方案,来吸引观众用另一种方式参观。
意大利米兰布雷拉美术馆馆长詹姆斯·M·布拉德伯恩用丰富的案例来展现美术馆的公共活动与数字化创新尝试,他在视频中充满骄傲地宣布,“我们开发了一种了解作品细节的方式,这是在博物馆现场也无法做到的事情。这是一场数字化革命,我们可以在网络上直接实现。”
布雷拉美术馆的“虚拟博物馆”项目名为“Brera plus”。这个数字项目不只是通过屏幕浏览展馆,而是提供丰富的线上体验,来展示博物馆的数字化创新。馆长布拉德伯恩表示,观众可以拿着“Brera plus”去博物馆现场参观拉斐尔的作品,或者凭卡去”虚拟博物馆“,深入了解在现场看不到的作品细节,通过观看特殊的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探索。他们把博物馆搬到线上,甚至引入现场直播和音乐会,展现了博物馆数字化创新的更多可能。
“根据皮埃蒙特文化观察站与都灵理工学院合作进行的一项调查,如果提供优质的数字体验,并且体验是良好的,那么人们是倾向于深入研究这些艺术的。”艾丽莎·波纳西尼教授表示,未来博物馆可以提供数字体验的内容,通过为不同的对象提供独家制作,或者为会员提供收费定制服务。
上海博物馆:最早开启数字化最早迎来参观者
在今年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之下,从2020年1月24日到3月12日,在经历了49天的闭馆后,上海博物馆成为国内最早迎来参观者的大型博物馆。“疫情在某种程度上开启了博物馆数字化的新纪元。疫情带来传播方式的改变,上海博物馆也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圆桌讨论环节,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介绍,疫情期间,上博整合数字资源在网上集中展示,推出“上博邀您云看展”专题,整合18个三维展览、25个远程教育、3个网上展览、5个珍品介绍等数字资源。
上海博物馆是国内最早进行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与管理的大型博物馆。而备受瞩目的上海博物馆东馆也将在明年建成,汤世芬介绍,上博东馆未来将建设成为一个智慧化博物馆。文物结合数据化展示,将成为上海博物馆的新探索。“现场有实物展示的时候,使用怎样的技术,是需要考虑的。在东馆建设中,我们也会把这些要素进行全盘考虑。”
“数字莫高窟”:全球共享 跨界共融的数字化成果
谈到数字技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院长张岚,在现场的圆桌讨论中,提及了敦煌壁画数字化的成功经验。敦煌莫高窟上下延续1700年,遗存各代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色塑像2000余身。上世纪40年代,包括张大千、常书鸿在内的艺术家在艰苦的条件下,临摹了大批精美的敦煌壁画艺术作品,将深藏大漠戈壁的古代艺术瑰宝呈现到世人面前。数字技术克服了人工临摹以及传统摄影摄像技术在图像保存和复制上的难点,开启了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纪元。
如今,数字壁画图像制作的虚拟洞窟游览、多媒体展播节目、多媒体展示等,缓解了日益增长的参观客流对莫高窟保护管理的压力。除了在游客管理中的运用,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虚拟的敦煌壁画和藏经洞文献资料库,可以方便查阅和校勘敦煌资料,将极大促进敦煌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