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省着用 冰城人爱用耳朵阅读

2020-10-27 09:19:29 作者: 眼睛省着用

听书APP大PK

记者了解到,在众多移动有声APP平台中,哈尔滨“听友”比较偏爱“喜马拉雅”、微信读书、“樊登读书”、“得到”、“蜻蜓FM”等。

“喜马拉雅”作为音频APP的先行者,多年来积累了众多的活跃用户。大学教师刘女士告诉记者,她收听“喜马拉雅”已经6年多了,这里除了单纯的读书、讲书,还有很多精品课程、多人角色扮演的有声剧,还可以直接收听电台广播,亲子类节目也很适合孩子听。不过,现在付费项目比较多,流失了不少用户。

小水最偏爱的是微信读书。这里不仅有很多优质的有声读物,更吸引她的是具有人工语音阅读功能,无论什么书都能将文字转换成声音,“读”给她听,这对于眼睛长期处于过劳状态的现代人“超级友好”。

她告诉记者:“这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AI语音的声调已经越来越拟人化,除了个别多音字容易读错,听觉体验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微信读书背靠微信的平台,各种分享、组队、答题活动,使听书这个很个人化的事情,变得有人陪伴,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渠道,也是一个独特的优势。”

“得到”、“樊登读书”的“听友”,则更乐于为知识付费。“得到”的用户,很多都是“罗辑思维”的老听众,罗振宇的铁粉,以职场人士居多。

“樊登读书”,内容聚焦于家庭、亲子、职场、个人成长,目前在哈尔滨已经有超过18万付费会员。会员周女士认为,一年365元,一天帮你拆解一本某个领域的代表性著作,讲解深入浅出,收获非常大,物有所值。

听书,算不算“阅读”?

听书的迅猛发展固然令人欣喜,但也引发了一些质疑的声音,这些声音集中体现在有声阅读的“浅”上。

资深书友申先生认为,书固然可以“听”,但终归无法和阅读纸质书相提并论。视觉和听觉在大脑中刺激的区域一定有所不同,有些内容,无论怎么“听”,都感觉像过眼云烟,无法留下深刻印象。想读懂、读透一本书,必须要靠眼睛去“看”。

小水也认为,听书很难专心致志,特别容易走神。而且,很多人有一边听书,一边做其他事情的习惯,这也使得听书获取知识的效率比较低。

哈师大国际教育学院马骥葵副教授表示:“讲书、拆书,将本该专注阅读的书本拆解开来,做成碎片化的有声节目,很容易断章取义,专家的个人观点也可能偏离作者的原意。片面迎合了一种知识焦虑心态和知识速成的需求,却让阅读变得浮躁且急功近利。”

“樊登读书”黑龙江运营中心的王海军也认为,仅依靠一个50分钟的音频节目,并不能完整地获取一本书的全部精华。“讲书”“听书”并不是希望大家听完就和这些书告别,而是想通过这个渠道,激发潜在的读者,真正翻开纸质书,用心读完一本本经典著作。

听书:持之以恒定有收获

听书可能有点儿“浅”,但听的毕竟是“书”。小水告诉记者,这几年的密集听书收获还是蛮大的。人到中年,人生和职场都亟需知识更新。听了大量心理学、人文历史类的著作后,尽管难免囫囵吞枣,但感觉还是有很多成长和进步。“怎么着也比看3年综艺有收获吧?”她笑着说。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苑爽认为,有很多名著,对于普通读者,确实有点儿艰涩难懂,“面对望而生畏的人们,确实需要像手术刀般精细地剖析经典,为大众搭起通往名著的桥梁。而‘听书’不啻为一种理想的方式。”

苑教授说:“在欧美国家,有声书‘阅读量’已被计入国民人均年阅读量统计。我们的阅读量统计方法,以后可能也会发生变化。”

“古人说,开卷有益。过去,我们打开书本,今天我们打开听书APP的播放键,我相信,无论通过哪种方式,只要能能持之以恒,勤于思考,都会有所收获!”苑教授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