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美援朝特别节目《归来》第五集:《坚守》

2020-11-01 15:16:28 作者: 纪念抗美援朝

央广网10月31日消息(杨鸿 山森淼 董思思)绵绵秋雨,落在院子里那株桂花树的枝叶上,滴落在老屋的门前,几只白鹅在雨中悠闲走过。屋檐下,84岁的李春华老人坐在竹椅上,凝神眺望着锦江对面的远山,享受着山村雨天的这份静谧。

70年的岁月变迁,当年在朝鲜战场冒着炮火、抢救受伤战友的青春往事,老人已经很少再向人们讲起,但那首豪迈有力的军歌却声声入梦,在她的人生记忆中是那样的清晰。

当年的战地小女兵李春华

1949年9月,坐落在秀丽湘西、舞水河畔的湖南芷江城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这里上学的李春华主动报名参军,被分配到第47军140师文工团,后来选送到卫生学校学习一年后,于1951年4月随第二批入朝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当了一名战地卫生员。

李春华:“那时候我年纪小,只搞包扎工作。遇到过炮弹轰炸,炮弹来了我就躲,躲过之后赶紧抢救伤员。”

在战火纷飞的上甘岭战场,瘦小的李春华主要负责为伤员包扎。为了能够及时救治伤员,她会像老兵一样,将罐头盒倒扣在地上,俯下身来,把耳朵贴在上面仔细听,听到哪个方向有响动,就去那里的阵地搜救伤员。

朝鲜战场归来后李春华于长春留影

炮火硝烟和激烈的战斗并没有吓退年少的李春华,而是让她更加坚强勇敢,她同战友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因表现突出,先后七次立功受奖。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李春华随部队回到祖国,作为志愿军代表团成员,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李春华:“见到毛主席,我非常高兴。毛主席见到我说,‘你那么小就抗美援朝,好’!我跟毛主席说,‘我小,但走得快,不影响为人民服务’。”

1955年,李春华被分配到吉林省长春市一个部队幼儿园当保健医生。不久,她探亲回到麻阳老家的拖冲乡长坪村,看到苗乡医疗条件落后,群众缺医少药,有病常常苦挨,李春华十分心痛,于是决定放弃城市生活,回到家乡当医生。她说:“长春不缺一个保健医生,但长坪需要我李春华。”临行前,部队领导叮嘱她要“多为群众服务”,这也成为李春华退役人生的坚定追求。

回到家乡后,李春华跋山涉水为乡亲们看病治病

回到老家后,李春华来到拖冲乡卫生院工作。拖冲乡坐落在大山深处,峰峦重叠,溪河众多,村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经常有摔伤、扭伤的情况,为了及时帮乡亲们解除病痛,李春华在麻阳中医院学习了针灸和推拿技术,在治疗肺炎和感冒、发烧等常见疾病外,为山区群众处理跌打损伤。当时作为未婚姑娘的她,还学会了为产妇接生。

卫生院人手有限,李春华每次出诊都是一个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湘西农村,村与村之间全是崎岖山路,只能靠两条腿步行,有一次,出诊到夜里1点多,当她摸黑返回家时,突然窜出一只山兔子,把她吓得汗毛都竖了起来。

还有一次,正下着倾盆大雨,山上的桥冲村有位孕妇难产,李春华背着药箱,踩着泥泞山道,一路上连走带爬,像一个泥人赶到产妇家,把孩子成功接生下来,终于保住了大人和孩子的生命。

李春华在田间地头为群众服务

山道弯弯,留下了李春华风雨跋涉的坚实脚印。1957年7月,她与乡镇干部张绍珍结了婚,第二年,大女儿出生,由于丈夫工作忙,父母公婆都不在身边,出诊时,20多岁的李春华就背着药箱,带着孩子,一个人行走在崎岖的山道上。

李春华:“我一边带孩子一边出诊,把小孩子用干布裹上,我背着保健箱,让孩子坐在保健箱上。”

女儿两岁时的一天,李春华要到乡里最远的一处山村出诊,考虑到要爬山过江,她就将年幼的女儿托付给邻居临时照看。没想到等她回来时,却发现女儿掉进了井里。虽然井水不深,但那时正是深秋,冰冷入骨,看着浑身湿透瑟瑟发抖的女儿,李春华心疼不已。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