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现场,与会科学家们交流互动。 本报记者 袁婧摄
张 懿
科学常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提示人类作为整体存在的事实与价值。比如黑洞,在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首张黑洞照片的缔造者谢普德·多尔曼就谈道:黑洞是一种打破身份和地域隔阂,将人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这不是科学家的“鸡汤”。我们之所以能捕获黑洞的影像,关键在于一场全球性的协作——在将8架遍布世界各地的射电望远镜联结起来之后,科学家们打造出了一架口径堪比地球直径的“超级望远镜”,进而代表人类,成功地将目光投往5500万光年之外的暗区。在宇宙中,地球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通过全人类的通力合作,我们依然可以突破重重障碍,越过星辰大海,获得一窥世界终极奥秘的极限能力。
当然,这台“超级望远镜”所拍到的黑洞照片,画质似乎还不如几十块钱的简陋相机所摄,这也提示我们,如果要继续挑战未知,人类就必须保持这种整体出击的姿态,单打独斗只会不断暴露我们的渺小。
今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人们意识到,灾难面前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加强全球协作、共同战“疫”。遵循这样的共识,全球科学家们协力寻求抗疫之道,在治疗、药物和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和跨国合作,为抗击疫情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如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主席、诺贝尔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这次在上海谈及疫情时所说的:全世界从未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灾难,也没见过如此大范围的国际合作。见证了全人类的这份努力之后,科恩伯格看好在明年能够解决疫情的挑战。
“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落户上海三年来,这句话是它始终不变的主题。如果说过去两年,一些公众对“共同命运”的感悟还不那么直接,但是今年,对于“合作”的呼吁,成了这场汇聚了全球近140位“最强大脑”的顶级盛会最响亮的主旋律。
开放、包容、合作,这本来就是科学应有的模样。千百年来,科学发现一直是属于全世界的共同财富。从某种意义上说,伟大的科学家在提出某个重要理论之时,他更多的是作为全人类的代表,率先解锁了一扇紧闭的门。也正因为如此,科学发现、科学理论从来不会像技术专利那样,被法律确立为一种私权,进而加以保护。科学从来不专属于某个群体,而是惠及所有人、推动整个世界进步的工具。
科学界当然有竞争。为了尽早就某个问题找到答案,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们也在进行比拼。但是营造竞争的气氛,只是促进科学加速进步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科学的目的。对于已经登上科学巅峰的那群顶尖科学家来说,毫无疑问,推动科学更快进步的,是跨国的集思广益、携手开拓和成果共享。正如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所说:“我相信其他领域的竞争,不应在科学领域发生。”
尽管科学家们对于合作有着广泛共识,但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前所未有的新冠肺炎疫情相互交织,为未来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本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上,一个精心安排的道具引人注目——由于大部分的顶尖科学家以云端接入的方式参会,为了强化他们与现场的联结,舞台一侧摆了一个同时接入几十路信号的大屏幕,于是,一位位顶尖科学家们的实时画面汇聚成一个特殊的“数字包厢”。我们看到,这群科学大师虽暂时囿于斗室,但他们的心却系于天下。这个场景似乎是一个隐喻,揭示了关于科学与人类命运的复杂局面。
开放合作给科学注入强大的生命力,当它因为人员往来受阻而面临挑战,因为全球化出现逆流而遭遇挫折时,上海成功举办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再次唱响全球科学界关于合作共赢的主旋律,就显得尤为珍贵。科学界需要开放的沟通生态。作为控制疫情最为成功、对科技创新最为重视的国家之一,中国有责任高举开放合作的大旗,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上海作为我国开放的龙头、创新的高地,也应该承担起作为全球科学交流枢纽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