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品格看“上海”,肩负排头兵重任是有原因的

2020-11-02 17:55:46 作者: 从城市品格看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1月2日报道:谈到上海的城市品格,不少人会脱口而出“开放、创新、包容”。今天上午《上海城市品格读本》出版座谈会举行,这是第一本介绍上海城市品格的书,书中讲述城市品格,更是在讲文化。

“编撰这本书我是主动请缨的,在我看来这个事情很有研究价值”,中国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熊月之从事上海史研究超过40年,当年写《上海通史》总论,他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时,心中就萌生了之后要写上海城市特点的文章。多年来熊月之主持了诸多与上海史相关项目,每次也会涉及城市品格,但总觉得不够完整系统。据悉图书从酝酿至出版问世,历时近一年,全书约15万字、100张图片。

为什么要研究上海的城市品格?熊月之说,1949年以来,每当我们国家遇到大事、难事、要紧事,都会想到上海。比如工业化建设、支援内地建设、浦东改革开放、世博会、自贸区,到马上要举办的第三届进博会,上海也总能不负重托,做得很好“为什么重要的大事每每选中上海,上海又为什么都能做得很漂亮,这背后其实就是城市品格在起作用。”

在书中,熊月之讲上海城市品格归结为三纲九目。三纲就是开放、创新、包容,九目是通畅无碍、多元竞争、自律法治、崇尚科学、向善向美、精进无疆、尊重差异、守望相助、美人之美。全书力图从城市哲学的视角,围绕开放、创新、包容,分析上海城市品格的形成原因。

比如,书中说:开放,是城市活力之源。上海因开放而兴,因开放而盛。

自明代徐光启以来,上海得开明风气之先。1843年上海开埠,加快了近代化发展步伐,在较短的时间内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都市,成为远东最大的都市之一。1949年起,上海积极发展经济,将“十里洋场”改造为人民生活安定、秩序良好的新上海。1978年改革开放后,上海“大胆试、大胆闯”,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契机,从“后卫”变成“前锋”,肩负起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任。

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面临城市老化严重、生活居住条件恶化的困难局面。上海市委、市政府组织专家和市民讨论城市发展规划,逐步形成开发浦东的规划构想。

1990年1月,邓小平同志听取关于开发浦东设想的汇报后,非常支持,他提醒道:“浦东开发晚了,但还来得及,上海市委、市政府应该赶快给中央报。”邓小平认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在他的引领下,有了浦东的开发开放,让上海变成改革开放的前锋。

而在创新方面,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988年,上海首次向外商出让土地使用权。通过公开招标,将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26号地块1.3万平方米土地的50年使用权,以人民币1.0416亿元的价格转让给日本孙氏企业有限公司。利用土地资源吸引外商投资,为上海推行建设项目有偿使用土地积累了经验。土地批租,符合马克思主义地租理论,上海敢试敢闯,这是一种可贵的制度创新。1987年颁布的《上海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很快就在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得到落实。这个“上海首次向外商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故事,就让人感到意味深长。

“书中还用有力的事实打破了一些人认为上海人‘小气’的偏见”,熊月之说,上海有本地人,但更多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从1950年到1958年,上海动员支援内地的劳动者有150多万人,为内地培养艺徒13万人。计划经济时代,上海上交国家的财政收入,占全国六分之一以上。1979年以来,上海积极支援新疆、西藏、云南、贵州,为边远地区普及教育、提升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洪民荣表示,上海现在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也是从城市品格中延伸出来的。《上海城市品格读本》总揽上海的历史和现实,融汇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为读者特别是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份丰盛的精神食粮,让大家了解上海故事、上海精神、上海品格、上海文化。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