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医部的故事︱他建议为特区建设付出青春甚至生命的早期来深建设者立碑

2020-11-04 21:21:49 作者: 留医部的故事

其中,有一位年仅十来岁的女伤员令林博文印象深刻,“她叫李露,是一名初二的的学生,伤势严重,右上肢和右下肢都做了截肢手术,术后伤口出现残端血肿,是深圳接收的伤员中最重的一个”。5月30日晚,李露随第三批伤员一起飞抵深圳,并因为伤势严重而被送到综合医疗实力最强的深圳市人民医院。

林博文告诉记者,李露送到医院时,瘦弱的脸庞上眼睛里充满恐惧,有着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而截肢和离断的创面出现了严重感染,多器官衰竭,还出现高烧寒战、高热。随后,医院组织了三次专家会诊,为李露精心准备了医疗方案,并组织医护骨干对她进行治疗和护理。通过正确的治疗方案和精心的治疗、护理,使女孩的病情渐渐好转了起来。2008年8月4日,在医护人员的依依不舍中,已经出院的李露乘坐飞机返乡,“第二年,她还回深圳看望我们了“。

林博文近照。

特区成立后医院经历了两次大发展阶段

自1983年分配到深圳市人民医院,林博文一直在此工作至2018年退休。随后,他又被人民医院骨科返聘为顾问。30多年来,他见证和参与了特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他认为,自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深圳市人民医院经历过两次快速发展阶段,分别是:1983年-1984年和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这两次大发展、大建设,深圳市人民医院完成了从原来县级医院向更高水平医院的转变。”他强调说。

林博文回忆说,单是1983年年初和年中,深圳市人民医院就接收了两波大学应届毕业生,“1977级和1978级的医科大学应届毕业生,都在这年进行毕业分配”。在他的记忆中,其刚分配过来时,人民医院才400人左右,到1984年底的时候,一两年时间招聘了大批医生和护士,人民医院总人数变为800多人,增加了约一倍。

“从1983年开始,深圳市政府除了大量接收大学毕业生之外,还主动出击,到上海、武汉等地招聘各种人才。”他回忆说:“其中,也为人民医院引进了很多专家级人才,例如黄富成、王琰、陈灼怀等人,这为人民医院此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民医院的另一次大发展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方面是‘引进来’,从武汉、广州、天津等地引入了一批医学博士和专家,另一方面是‘送出去’,把医院的人才送到德国、韩国等先进国家学习。”林博文认为,这次大发展阶段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奠定了人民医院此后二十多年的发展基础,影响持续至今:“这些‘引进来’和‘送出去’的人才,成为人民医院此后二三十年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基本上都先后担任科室主任、副主任,有些人甚至还成长为医院领导。”

在他看来,近年来,随着“三名工程”的实施和国家级高水平医院的建设,深圳市人民医院又引进了一大批国内外的医学人才,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阶段。

必须面向国际才能与城市发展同步

“特区建立40年以来,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得很快,而在医疗卫生方面,尽管也在快速发展,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滞后,跟不上整个城市的发展步伐,仍要继续努力。”林博文认为,深圳的医疗卫生必须与城市的整体发展同步才行,这样才符合社会各界的期待和要求。

在他看来,深圳作为一个国际化城市,医疗卫生不能仅是满足于服务本市,也要国际化,要具有国际视野。而人民医院作为深圳医疗届的代表,就需要立足深圳,面向世界,这样医院的发展才能和城市的发展相匹配。

“一座真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不能单看金融和科技是否国际化,文化、教育和医疗也要国际化,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国际化城市。”林博文分析说:“要做到这点,医院的负责人非常关键。他必须具有非常开拓的视野和面向世界的思维,这样才能带领医院前进,真正融入到世界中去。”

(晶报供稿)

编辑:陈章伟

(作者:读特记者 罗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