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补“时光” 让古籍“复活”

2020-11-05 23:14:21 作者: 修补“时光”

古籍是人们传承历史、和前人对话的珍贵文物。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安庆市图书馆位列其中,成为全省第十家“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为我市的古籍保护再添一笔浓墨重彩。

古籍在她手中“起死回生”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随着岁月流转,古籍的破损无法避免。虫蛀、发霉、粘连、老化等各种问题,无一不威胁着古籍的“健康”。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籍能传承至今,都离不开古籍的保护与修复。

祖文君是安庆市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同时也是该馆的一名古籍修复人员。每个工作日,她都要“钻”在古书堆里,给古籍“把脉看病”。一支镊子、一根毛笔、一碗糨糊、一把刷子……借助简单的工具,一本本原本破损的古籍在她手中“起死回生”。

祖文君正在对古籍纸页进行修复

11月4日,记者来到位于迎江区菱湖南路的安庆市图书馆,走进古籍修复室,只见祖文君安静地站在修复台前,埋头轻轻用一只沾水的毛笔,将案头上的泛黄纸张打湿,以方便修补。

“修复古籍有十余道复杂工序,经过拆页、溜口、补破、压实、订线等进行修复,延长古籍的寿命,让古籍久存于世。”祖文君向记者介绍着修复步骤,眼睛却始终不离古籍。

祖文君说,古籍的纸页非常薄,因为年代久远,这些纸页变得格外脆弱,所以古籍保护与修复容不得半点闪失,是慢工出细活,还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馆藏古籍8万余册

图为安庆市图书馆馆藏最古老的古籍《资治通鉴纲目集览》高仿本。

据悉,安庆市图书馆成立于1950年3月,安徽省图书馆1953年由安庆市迁至合肥时,遗留给该馆大量藏书。安庆市图书馆藏书数量在省内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中首屈一指。安庆市图书馆有各类古籍文献86177册件,其中线装古籍11747部85317册,含善甲938部8915册,最古老的一本古籍是明景泰元年的《资治通鉴纲目集览五十九卷》,至今已有570年历史。

与这些珍贵藏书对应的是,位于安庆市图书馆四楼的古籍保护中心,仅有古籍从业人员2人,要承担全馆8万余册古籍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古籍修复保护任重而道远。

“80后”罗燕是古籍保护中心的另一位古籍修复人员,她并非科班出身,但她从未停下学习的步伐,经常参加培训、研究相关领域知识。凭借着对古籍保护这份工作的热爱和责任,罗燕陪伴这些古籍也有近10个年头了。

罗燕向记者介绍,除了古籍修复和保护等原生性保护措施之外,近年来,馆内古籍再生性保护工作也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再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用以揭示古籍文献信息资源,将古籍“数字化”。这既有利于保护古籍,又有利于使这些稀世珍品得到广泛传播。

10年完成古籍普查

古籍作为民族瑰宝,记述了历朝历代人们在思想、文学、艺术、科学等各方面的成就。然而我国古籍保护存在底数不清、老化破损严重、专业人才匮乏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年1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2008年,安庆市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相应开展,开始了10年的古籍“摸底”。由于古籍管理和保护专业准入门槛很高,工作周期长、出成果慢,古籍人才尤为稀缺,导致安庆市图书馆古籍普查工作进度缓慢。

经过10年磨一剑,祖文君和罗燕完成了全部馆藏古籍普查登记任务。目前,《安庆市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即将正式出版,这是她们对每部馆藏古籍原书进行查验,再经专家、编辑仔细核查、校对形成的宝贵成果。《安庆市古籍普查登记目录》的出版,将帮助理清我国古籍家底,形成馆藏古籍的一份“固定资产账目”,为古籍保护、利用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