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从银行辞职了吗”:允许年轻人多去试试

2020-11-07 12:38:37 作者: “今天你从银

“今天你从银行辞职了吗”的微博超话,现在已有9674.9万阅读,1.9万个跟帖。有人发表离职感言,大有逃离苦海的解脱之感;有人纠结是否离职,还在观望。

图源网络

在媒体报道中,几位已从银行离职的年轻人,转去创业、做会计、考公务员,走上了不同的人生赛道。离职原因包括,工作没技术含量,没成就感,收入低,还要拼酒,但有个说法很有代表性:我努力考上985、211,不是来当柜员的。

与这种离别相反的是,前不久,一些银行因笔试题难,接连上热搜。有多难?网友调侃为“院士级考试”,不仅体量超大,还涉及包罗万象的庞杂知识。

围城内外,进进出出,当然不是银行的专利,而是很多行业的真实写照。银行受到更多关注,还是因为一种反差:曾经的“铁饭碗”有多光鲜诱人,如今经历过的人就有多扎心致郁。

我觉得这不算坏事。一个行业的熙熙攘攘,代表社会有流动性,也就有活力。一汪寂静的死水,才让人窒息。

对年轻人来说,“逃离”也不天然是负面色彩。很多时候,它仅是一种试错。年轻本身就意味着资本和机会,不多去试试,怎么知道人生有多少种可能,知道自己适合和喜欢什么呢?

某机构去年发布的《第一份工作趋势洞察》显示,当代年轻人第一份工作在职时间显著缩短,95后平均第一份工作只干7个月就离职,90后则是19个月。

社会提供了更多机会,年轻人拥有更多选择的结果。这是一种双向选择,也是人才的自然流动和优化配置。

我的一位同学,毕业后在杭州一家银行工作,至今已经换了好几家单位,但始终在银行业。他说,“每家银行不一样,感觉还是看性价比。”在他眼里,国有银行工资低,考核没那么严格,做多做少收入区别不大;一般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竞争激烈一些,任务考核更严格,收入相对高一些。

职业和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年轻人对待基础岗位的心态。因为让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到基础性岗位历练,是职场的普遍规律。比如做记者的,很多新人先要去接听热线;做律师的,要从整理案卷做起。

一个岗位不被喜欢,有其本身的原因,但显然也和个人的心态有关。就算是当柜员,有人把它当进步的绊脚石,也有人把它当提升的垫脚石。

如果努力了,发现还是没办法适应,自己也有能力跳槽,那大可换工作;如果没有,与其抱怨,不如把眼前的、手头的工作,一点一滴地做好。

我也觉得,年轻人换工作要长远考虑、慎重行动,但也不必过于纠结一两次的抉择。虽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但时代的浩瀚,足以让有才华、有坚持的年轻人,多折腾几次。

现代社会的行业和工作,吸引力也是流动的。此前,“逃离互联网”话题喧嚣一时。某平台发布的《2020金融科技人才流动趋势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金融行业成为互联网人第二大热门转行去向,仅次于房产建筑行业。

可见,现在不仅有“你之蜜糖,我之砒霜”,还有“昨之蜜糖,今之砒霜”。已经很少有人能在一个行业、一个单位、一个岗位,从职场萌新干到退休了,“流动性”才是最大的不变。

每个岗位都有价值,每个行业也都有难言之痛。在流动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在稳定中踏踏实实做下去,终将实现人生价值。梦想在远方,但通往梦想的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