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 疫情后遗症,创作是解药

2020-11-08 01:19:58 作者: 悦读 | 疫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内刊

《话剧》杂志2020年第3期

总第245期

封面设计:闫雨童

疫情后遗症,创作是解药

——来自一个迷糊编剧的自我剖析

文/韩丹妮

“现代有很多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迷茫,但是冯铿在那样一个年代,却可以那么义无反顾,干什么事情都很直接,一条路向前走。我觉得这样的人很有榜样力量。虽然她的生命很短暂,年仅24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她的人生又非常完整。”

《作家在地狱》2019年剧照,摄影:尹雪峰

距离话剧《作家在地狱》的孵化演出已经过去了10 个月,这将近一年的时间过得漫长又迅速。疫情下的生活总是漫长的, 可不知不觉间2020年的下半年也已经过去了一半。我常恍惚,感觉这一年好像什么也没干,但其实我还写了抗疫音乐剧《那年那时那座城》,这个戏已经完成了两轮的演出。

说句实话,疫情把生活打乱了,我的心态好像也被打乱了。

记得是2月份,全国疫情正趋于平稳,但离结束似乎还遥遥无期的时候,我正以龟速修改着《作家在地狱》的剧本。隔离生 活中,大家连催稿都不那么积极了。

新闻里每天报道着其他行业仍在坚守岗位的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餐饮店老板、工人、农民, 更毋庸提医务人员、公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在那样危难的情况下,他们为了全民的生存、社会的运转,做着不可缺少的贡献。反观我自己,拖着稿,也不知道这辈子能不能写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作品,甚至还在为如何完善眼前男主角的转变而掉头发。

人们真的需要看我写的戏吗?

我写的戏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帮助吗?

能使社会变得更好吗?

不由得我就开始怀疑起自己的价值,毕竟在那种环境下,我实在不能再以“取悦自己”这类的说辞来说服自己。

音乐剧《那年那时那座城》剧照,摄影:尹雪峰

作为一个年轻编剧,我进入戏剧行业也有五年了。五年啊,忍不住又要感叹一下时光飞逝,这比我的本科还要长,再过两年硕士也要毕业了。我的本硕读的都是法学,却在毕业后义无反顾地走进戏剧世界。

刚入行的时候特别欣慰,觉得迷茫了那么久, 终于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事业,可以真正实现自我价值了。没想到五年之后,尽管作品也积累了一些,存款也终于不再是负的, 却又开始质疑起自我价值来。牛角尖钻进死胡同的时候,我就开始网购, 拉动内需也是对社会的一点价值嘛。当然了,这种努力很快就止步于财力的限制,并且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没工夫继续瞎想,而要埋头于新的创作中了。

可能创作才是解药吧。我暗暗告诉自己:

尽力吧,尽力创造一点精神财富吧!

在进行抗疫音乐剧《那年那时那座城》的时候,我狂看资料,这些资料大多来源于一线 医务人员口述和 新闻,然后我就迷失在了浩瀚的新闻里。我被感动得稀里哗啦,打开文档却只觉得自己的构思索然无味。我们的戏里有几段多媒体是剪辑的新闻素材,我就怕观众最后走出剧场抹着眼泪说:“真好看啊,新闻真好看。”那我就真的欲哭无泪了。

幸好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喻荣军老师和主创团队给了我很多帮助,使得剧本框架得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被敲定。灾难与态度的主题也使这个戏有了更多事实以外的内涵。但在落笔前,我依然需要找到我与这个戏最直接的联系。直到有一天,我从朋友那里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给时光以生命,而不是给生命以时光。

我突然就意识到生命,或者说死亡,是这场灾难、以及无尽的时光中,我们一直要面对的问题。对灾难的恐惧,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对待灾难的态度,亦是对待死亡的态度。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