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克的新姿态——镶嵌艺术从展厅走向广阔的公共空间

2020-11-08 07:20:05 作者: 马赛克的新姿

【艺境观象】

作者:齐喆(广州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壁画艺委会秘书长)

近期,“镶嵌中国——马赛克艺术邀请展·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这是2017年10月在广州美术学院展出后,历经武汉、合肥、徐州、南京、上海,在全国巡展的第七站。巡展超过三年,足迹跨越大江南北,策展团队在展览巡回的过程中,精心打磨,不断充实展品,提升质量,让它成为一个不断茁壮“生长”的展览。

巴尔干的葵原 范迪安

作为全国巡展的收官之站,北京站的展品从原本单一的平面形态向立体和空间拓展,从体量庞大的镶嵌绘画向极尽精微的微镶首饰延伸。展览将马赛克这种传统的工艺方式与材料放在悠远的艺术史中,挖掘它在媒介和语言层面的当代意义,以及它和当代及未来城市公共文化中壁画艺术的发展、壁画独特的物性审美系统的关系,并将东西方镶嵌历史并行比较,从而凸显属于各自地区的艺术特色。凡此种种,让“镶嵌中国”的收官之站无论在展览结构还是展品质量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

世纪潮涌 齐喆

在展览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板块是以文献及局部实物的形式,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中国镶嵌艺术如何从展厅走向城市公共空间,有力地推进了中国壁画在新时期的发展和繁荣,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这批作品在镶嵌艺术语言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方面做出了不俗的成绩,展览将为城市公共文化的规划与决策者们提供诸多启示,这也预示着未来的中国壁画艺术发展之路将会更加宽广。

逍遥游 冯远

中国的镶嵌艺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步运用到壁画创作中,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多幅拥有较高艺术品质的马赛克镶嵌壁画。但此后,马赛克的艺术功能逐步被遗忘,主要被用作建筑装饰材料。中国美协壁画艺委会举办此次展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展示各种镶嵌工艺在艺术创作中的可能性,还原马赛克原本的艺术本性,探讨如何进一步提升中国镶嵌艺术的水平,推进马赛克镶嵌在中国当代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伴随着“镶嵌中国”在全国巡展的步伐,马赛克材料已经逐步引起了中国壁画家的关注。作为当代城市流动的美术馆,在包括北京、重庆、深圳、郑州、西安、南京、青岛、济南、合肥、苏州等城市的地铁站中都出现了马赛克镶嵌的大型壁画;在市民的公共文化艺术场所中,诸如江苏大剧院、延安大剧院、延安文艺纪念馆、中山纪念图书馆中有巨幅作品上墙;在城市大型景观项目常德画墙、北京世园会等国内多个重要的公共建筑中也都采用了艺术品位高雅、制作精良的镶嵌壁画。中国的镶嵌艺术还走出了国门,在由中国援建的越南越中友谊宫中,两幅壁画都采用了马赛克材料完成。2019年举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壁画展”,是全面展示中国五年壁画创作整体面貌的展览,参展作品中镶嵌类型的作品共有17件,接近总展出作品数的百分之十,其中绝大部分是已经上墙或正在制作中的大型作品。可以说,“镶嵌中国”展览有力地推动了镶嵌艺术在中国当代城市公共文化艺术中的广泛使用。

丝路情·局部 侯一民

中国幅员辽阔,很多地区日照强度大,潮湿多雨,人流密集,考虑防火及清洁保养等具体问题,在建筑外部及面向广大市民开放的公共空间中,绘制型壁画及很多类型的材料壁画都不适宜选用。而镶嵌壁画具有其他壁画材料所不具备的坚固、耐湿、防晒、不易变色的优点,这些材料特性恰恰非常适合在公共空间中制作与保存。同时,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玻璃马赛克的重要产区,发展镶嵌艺术具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保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