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老市长回乡开会,几十年没开过群众大会的李家村沸腾了。在村里的祠堂前,李豆罗坐在台上,一张口,有南昌味的乡音,更有当市长时布置任务的威严:“凡我西湖李家人,不论你做再多,不论你飞多高,不论你走多远,不论你赚多少钱,要知道起根发苗在这里,落叶归根还要来这里,这就是我们的家,这就是我们的乡,我们大家要共同打造这个家乡。”
出于对李豆罗的亲近和对“市长”的信服,当天下午,善款就筹到了20多万元,后来又举行了一次捐款大会,前后筹款40多万元。
40多万元的捐款,足以改变一个农村家庭的生活,但想改变一个2000多户的村庄,无疑是杯水车薪。“我就讨钱呀。”四十多年的从政之路,为李豆罗积累了无数的人脉。有一年李豆罗组织开慈孝大会,想做16块牌匾,他就打电话给了做牌匾的公司。自报家门后,公司老板很高兴,给他享受“市长价”5000块钱。“钱怎么来?一点一点地凑出来。”
就这样“东讨一点”,“西要一点”,西湖李家“房子修了一遍,道路铺了一遍,山塘挖了一遍,耕地整了一遍,荒山绿了一遍”,有了900多平方米的古戏台,8800多平方米的红石广场,还有了农夫草堂、农博馆、中国农村楹联馆……西湖李家村,也由此发展成了附近建设最好的村庄之一。
“捐款,少说也有上千万”
这些年筹了多少钱?
“光捐款,少说也有上千万。”黄华明负责管账。他是李豆罗童年时候的伙伴,当过县委副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从进贤县人大常委会退休后就跟李豆罗一起回到村里。
一起回乡的还有李旺根,他也是西湖李家人,退休前在县卫生局当办公室主任。三个人中,李豆罗是“发话的”,西湖李家要做什么,李豆罗说了算;李旺根是“发价的”,负责询价、定价;定价以后,黄华明是“签字的”,他签了字以后,再经过前坊镇的镇长签字,财政所再付钱,前前后后一个出账单上要集七个人的名字,才能支出钱来。在政府部门干了大半辈子,老哥儿仨知道这世界上钱能烫手。
对于钱的使用,负责“签字”的黄华明十分自信。“一切都是按照财政规范的动作搞,审计部门来审过几次西湖李家,在经济上没有问题。”
在西湖李家,不管是黄华明、李旺根,还是普通的村民,都管李豆罗叫“老板”。称呼“市长”感觉距离太远,称呼“阿公”辈分很难扯清,后来不知道是谁在开会时喊了一声“老板”,这个称号就火速在村民中流传开。
市长的“面子”
漫步在西湖李家,这里有江西的田园风光,有农业景区的传统展示,但是最明显的还是“领导关怀”。因为李豆罗,西湖李家已经发展为当地的明星村庄,这里处处可见各级领导前来参观留念的照片。有些游客来的时候,会指着这些照片惊呼,“某某领导也来过啊!”
在某种程度上,领导们的存在给西湖李家平添了别样的“景点”和招牌。
即便李豆罗已经离开政坛十年,仍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欣赏风光的同时,李豆罗是最著名的“景点”。李豆罗被热情的人群邀请拍照、合影、握手、讲话。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他是西湖李家村的超级明星。
每当这个时候,李旺根都会手拿着两个保温杯,一个是自己的,一个是李豆罗的。来参观的人渴望听到李豆罗的演讲,拍合照、拍单人照都是必备项目。他们大多数都是中年或者老年人,在电视上见过李豆罗。曾经隔着电视屏幕的市长现在就站在身边,这让他们觉得兴奋。往往一个旅游团,拍完照片要一个多小时。李旺根耐心地充当“办公室主任”的角色,在人群稍微松一点的档口,把水杯递给李豆罗。
李豆罗很少能完整地吃一顿午饭。经常饭碗刚端起来,就会有游客热情地过来握手、合影。李豆罗不得不一边端着碗,一边尽量摆出合适的表情。
十年以来,除了疫情期间,每天如此。这样的喧闹足以耗尽一个人所有的耐心和精力,但李豆罗从来不会让慕名而来的人失望。
在上午接待过两个来访团、多个学生研学团队后,李豆罗难得清净地坐在餐厅边的板凳上休息一会儿。在和记者简单交流了几句之后,又有游客认出了李豆罗。还是一整套的握手、交谈、合影,李豆罗露出疲态,但是依然完成了游客希望的“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