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在为双11兴奋?

2020-11-13 15:15:54 作者: 谁还在为双1

今年双11,作为消费者,很多人兴奋不起来:平时的商品供给已经很丰富,一时间还真想不起有哪些东西是必须等到双11才买。就像生活条件变好了,平时就可以买新衣服,不用等到过年一样。然而身体总是很诚实的:今年双11的增长依然非常好。2020年天猫双11的总成交金额达4982亿元,同比增长26%,为过去三年最高;全网产生物流订单数23.21亿个,同比增长近180%;累计成交过亿品牌474个,其中60%的品牌,增速超过了去年同期。

与消费者的观感不同,商家对于此次双11的期待是更为迫切的,取得良好战绩的商家是更兴奋的:疫情之后的第一个大型购物季,大家都等着这年前的一把,回血的回血,增长的增长。消费背后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背后是就业。如同电影《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斯特利普教育女助理的话:你瞧不起时尚,但你不知道你穿的这件宝石蓝毛衣,背后正是一个时尚工业发展迭代的结果。

双11也是这样。在提及今年双11为什么会有诸多变化时,淘宝天猫总裁蒋凡的回答是,改善消费者体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对很多互联网公司来说,改善消费者体验等于改进产品,增加一个按钮,改换一个界面,设计一个道具。但对阿里来说,改善消费者体验,意味着要提升商业效率,兼顾平台的公平,并考虑社会价值,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消费者看到的是优惠、玩法,背后则是商家和平台、模式的迭代。双11有哪些变化、为什么这样变,对于2020年,对于未来几年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都格外重要。变化最大的双11

“今年天猫双11是最为特殊的一年。”早在上海举行的2020天猫双11全球狂欢季启动会上,淘宝天猫总裁蒋凡就为本年度的双11定了调。

说“特殊”,一是因为这是疫情以来的第一个大型购物季,是国人乃至全世界提前观察中国消费恢复情况、未来动能的晴雨表。二则是因为今年的双11可谓12年来变化最大的一年:周期变长、供给变的更加丰富、场景之间的切换更顺滑。

消费者感受最明显的是双11变长了:从之前的11月11号一天售卖,变成了从11月1号开始售卖,11月1、2、3号,以及11月11号,都有双11的满减活动。也就是说,从以前的卖1天,变为卖4天。整体的投入、氛围、周期则从此前的1天增加到11天。

此前外界认为,这是阿里避免过于集中的物流压力,解决消费者选择、回味时间不长的问题。蒋凡也在不同场合对以上问题基本给予了肯定,归结到一点:改善消费者体验。消费者体验好了,成交额自然会上升。26%的增速,比去年多卖1032亿,就证明了新周期的有效性:更多更充分曝光时间,也就有更多品牌,哪怕是财力知名度无法与大品牌相比的商家,也能享受长后期的红利。

这就好像是阿里办了一场音乐节,能上场的人多了,其中还特别给一些小众歌手(比如产业带商家、贫困县商家)开了专场。阿里公布的数据,今年有500万中小商家、25万个品牌参与2020年天猫双11,其中包括全国2000个产业带的120万商家。诞生了105个成交额破亿的产业带;1406个县域的41万款农产品参与双11销售,涉及38万贫困县商家,贫困县商家成交额同比增长74%。此外还有210万个线下小店参与进来。

在消费者感受不那么明显的地方,阿里今年双11的变化也非常大:供给的丰富和场景的联动、融合。

先说供给。什么东西都能在网上买到了,这是近年来人们很明显的感受。从2003年诞生的淘宝开始,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就是从非主流人群的非主流需求撕开口子,主打丰富性、差异化,再逐渐来“改造”主流消费场。

比如说,女孩子们早些年在淘宝买衣服,并不只是冲着便宜,更是冲着“不撞衫”来的。后来,几乎所有知名的服装品牌都在天猫上开了旗舰店,大家解除了对网购“可靠性”的怀疑,网购成了一个主流消费场:有些产品放在超市里你未必觉得靠谱,上了天猫反而觉得有背书。再后来,天猫充分结合自己对消费者的理解,打通供需,帮助品牌推出符合或者引领消费者喜好的新品。天猫或者阿里的中国零售市场,从主流消费场走向未来消费场。

想不起来有什么必须要买,但是逛着逛着淘宝天猫,就发现了喜欢的东西,就买了,这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受,这背后除了淘宝天猫内容化、智能化带来的“更好逛”的原因,源源不断的新品供给是根本。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