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带有院落的两层楼房宽敞明亮,楼上楼下共六间,院内、房里、楼梯边上,还摆满了鲜花。二楼的一间房间里,床上的被子叠得方方正正,上面罩着一方防尘布,罩布立面绣着红色的“囍”字,格外醒目。五十八岁的老张脸上洋溢着笑容,喜滋滋地说,那是为孙子将来结婚准备的。
如今,张志明的两个女儿已经成家,儿子儿媳在长庆油田下属公司工作,孙子孙女都在庆阳市读书。张志明当上了长庆油田一家下属公司的料库管理员,每月收入两千多元,妻子是村里的生态护林员,一年收入八千元。平时得空,还到山上采野生木耳、羊肚菌等,一年也能卖几千元。
坐在一楼客厅的沙发上,我们跟张志明聊起家常。他说自己还是个民间艺人。我们正疑惑中,夫妻俩走进一个房间,拿出鼓、小号、锣、唢呐、小铙镲等乐器。原来,张志明是荔园堡村文艺队的负责人。张志明拿起唢呐,稍稍整理一番,接着,一曲嘹亮的《社会主义好》便在客厅里响起。乐声飘到了小院里,飘进了清音巷,飘向了荔园堡村。
三
刘芳秀是华池县列宁学校九年级学生,家在山庄乡尚湾村。她的生父、继父因故相继去世,妈妈带着姐弟三人和一个表弟生活。按照学校的教育扶贫规划,八年级语文教师王珂帮扶刘芳秀。
然而刚开始,刘芳秀对王珂并不服气。耐心的王珂了解到刘芳秀喜欢读书,便常常问她最近在读什么书,并与她交流读书心得,慢慢地,刘芳秀才认可并接受了王珂的指导。
在王珂眼里,刘芳秀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是有些内向胆小,所以,帮扶的重点是要帮助她克服心理上的障碍。为此,王珂经常与她拉家常,鼓励她加入学校的管乐队、参加读书沙龙、主动与同学打羽毛球、上传诗歌朗诵视频……如今的刘芳秀,已经变得阳光、大方,还作为甘肃省代表到北京参加全国少代会。
为保证学生不因贫辍学,列宁学校七十六名教师均投身教育扶贫之中。每人联系两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或者一名留守儿童,与所帮扶的学生每周谈一次话,每月制定月度计划,每学期家访一次,同时,通过电话、微信,随时与家长交流。扶贫先扶智,在这里不仅成为人们的共识,也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六年级一班语文教师、班主任张英英,2018年从天水师范学院毕业后,回到母校列宁学校任教。张英英记得,小时候,爸爸外出打工,常年不在家,自己走路上学,背着一周的干粮,爬沟过河,一个单程需要四十分钟。这几年,受惠于脱贫攻坚政策,爸爸不用外出打工。现在,自己每月工资四千二百多元。同样毕业于列宁学校的弟弟,读完大学后在南梁镇消防队工作。闫洼子村的家,新建了八间房,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爸爸开车不到十分钟就可以将她送到学校。学校的办公条件变化也很大。如今老师们每人一台电脑,上课可以应用现代化的投影仪。
位于南梁镇的华池县列宁学校,是一所有着光荣历史的红色学校,其前身列宁小学,1934年由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创建。现在,每周一到周四的下午,列宁学校都有一节校本课,学生们通过学习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故事,铭记先辈们的功绩,以激励自己更好地成长。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14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