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班三队:胆气壮起来眼界开起来手脚勤起来

2020-11-18 10:40:12 作者: 曼班三队:胆

曼班村的致富带头人娜四、扎约夫妇 张帆 摄

虽然很长一段时间靠着打猎、采集为生,娜四和村民们对种茶、栽秧、养猪并不陌生,但村民们种的在罗志华眼里,却是“懒庄稼”——“茶树是老品种,种植无计划,任其自然生长,不修枝,也不除草;稻子不浇水,不追肥,不除草,野草长得比谷子还高;猪也是放养,我们刚来的时候,寨子总存栏17头,两年左右才出栏1头......”

从“靠天吃饭”到精耕细作,少一个“勤”字怎了得!要转变村民们长久以来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习惯,驻村工作队“两条腿走路”,在农业生产上,采用“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方式,什么季节种什么,田间管理做什么,养猪什么时候喂食、什么时候打扫猪圈等,由驻村队员组织干、领着干、督促干,促使村民们逐渐学会并习惯引种育苗、整理田地、精细栽种、除草施肥等这套方式、方法。

几年辛苦下来,村民们尝到了新生产方式的“甜头”,全村水稻栽培由过去一季到现在两季,玉米由过去一季春玉米到现在冬春两季玉米。水稻亩产由299公斤提高到560公斤,达到一年产量吃三年,彻底告别救济粮。全村近年来生猪累计出栏380头,户均收入4118元;茶叶面积由 60 亩扩大到现在的 460 亩,从基本无收入到户均年收入1165元。

以娜四家为例,现有水田8亩,玉米地4亩,生猪5头,稻谷年年丰收,一家7口吃不完,玉米喂猪、喂鸡,仔猪能卖2000元,大猪可以卖到5000元,但娜四夫妻最上心的是自家近30亩新茶园,有望明年开采,此前夫妻俩接受过大益茶厂采茶和毛茶加工的培训,扎约还去县里参加过茶艺比赛。“布朗山茶很有名,你不知道吗,外面老板通过微信来找我收茶咧。”女猎户变成了种茶人,眼里满是憧憬。

村民大娜四、娜纳在村口灶台上炒茶 张帆 摄

光和自己比还不能坚定村民们转变的信心,工作队决定组织村民走出深山老林,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回头再看看自己。未曾想游览这样的好事,村民们却视为畏途,反应冷淡,一开始甚至跟工作队讲条件才勉强成行。

迈出了第一步,就有了第二步、第三步……村民们先后外出8 次、176 人次出行,年龄从16到50岁,在景洪机场,村民们生平第一次看到了飞机,在澜沧江大桥,第一次感受到车水马龙,在大益茶厂,第一次体会到机器制茶神奇……最令村民们触动的,在澜沧县老达保村,看到同为拉祜族的乡亲用民族歌舞和民族产品,搞起特色旅游,游客天南地北吸引过来,老达保村一步步摆脱了贫困。

渐渐的,外出已成为香饽饽,10多个名额,30多人报名争着去。罗志华说,“有一次,在返程的车上,听到村民说,我们就是太喜欢休息了,这话我等了5年了。”

“工作队要是走了,我们就得带头接着干了!”

2018年,曼班三队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整体完成脱贫,但工作队却继续扎在村子里,还有好多事情要忙。

对寨子的青壮年开展扫盲就是其中之一。2011年,李伙保来到曼班三队,担任了全寨8个孩子的全科老师,13岁的扎培就是他的学生,头发乱蓬蓬的小扎培脑子灵光,学习积极性挺高,3年后并校,李伙保带着4个孩子到村委会的学校就读,扎培不在其中,这让李伙保有些遗憾。没想到的是,2015年,李伙保作为驻村工作队员又回到曼班三队,负责扫盲班,再次见到了长成伙子的扎培。

曼班三队的扫盲夜校 李伙保 供图

“扫盲班教的基本就是我刚到寨子教的那些,学汉字笔画,学写自己的名字,认得最常用的汉字,上厕所分得清男女。”李伙保说,寨子里18到45岁的村民都来参加扫盲,每星期学三个晚上,一开始握笔的姿势都需从头教,学说普通话更是困难,扎培无疑是村民中学得最好的学生,能完整工整抄写课文,在他的示范下,村民们克服紧张和胆怯,一点点进步着,村里先后15人拿到普通话培训合格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