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点子”盘活汽车“大棋局”

2020-11-19 07:20:00 作者: 创新“小点子

为了改变这样的被动局面,这些青年工程师、技能员从生产线上最常见的刀具检测做起,一个个地攻克“技术关卡”。用韦周明的话形容就是,“生产线开动时,我们要盯紧每一个生产设备、每一个生产环节;别人休假了,我们则要开始检修设备,防患于未然。”

好在功不唐捐。随着一个个技术难关被攻克,越来越多设备的疑难杂症可以在厂内被他们自行解决。仅这一改变就能让公司每年节约几百万元的经费。

据了解,在韦周明等党员的带领下,东风日产发动机设备保全科内掀起了立功竞赛。他说:“我们科里50多个党员,每个人都至少承担了一个创新课题。从降低设备故障,到促进工艺改善,每一个生产细节都有创新点等待着我们去发掘。”

2018年,经过公司内部选拔、中质协筛选、材料反复修改和无数次全英文发表演练和模拟答辩后,韦周明所率领的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超越”QC小组站上了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代表大会的舞台。他们与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的470多个小组进行了激烈角逐,最终在这个被誉为“质量奥林匹克”的大赛中摘得金奖。

回忆起那段难忘的经历,韦周明感慨说,在生产线上,“用课题培养人才,用人才解决课题”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只要肯用心,行行出状元。”据他介绍,目前各类技能比赛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大家争当“技术擂主”,不断挑战自我极限的过程中,一股创新的新风潮已经蔓延开来。

事实上,作为一家年产销量超过100万辆的大型车企,东风日产要鼓励员工从原本的“改善文化”过渡、升级为“创新文化”,不得不花费更大的功夫,搭建更为完善的体系。

“其实,现在的90后、95后年轻人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这些年轻人的创新‘减压’。”韦周明介绍说,作为设备保全部门的一员,“问题止于我”的兜底意识已经成为大家思维模式的一部分。而为了鼓励创新,所有人面对新问题时都有至少3次试错的机会,随后还有“老鸟”组成的专家团队兜底。

类似的“创新保险”还有很多。

“创新需要的是发自内心的自我驱动型,既不能搞KPI搞摊派,也不能只靠奖励‘诱惑’大家。”阿杜创新工作室运营团队的李开元回忆说,创新工作室刚成立时还有些担心,“大家平时的工作压力已经很大了,还有精力参与创新尝试么?”

在“一切为创新开绿灯”的发展思路下,阿杜创新工作室摸索出了一套以征集金点子为起点、以敏捷开发和容错兜底为关键点的高效创新体系。

据了解,自2015年成立以来,阿杜创新工作室已经孵化了超过200个项目,累计为公司创造效益285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从这个工作室走出的青年创新人才已成长为各个部门的技术骨干,并在公司内带起一股创新的新风潮。

“我们收到的创新点子基本保持每年50%的增长率,绝大部分都是90后年轻同事提交的。其实,如何呵护和培养大家的创新热情,怎样支持大家攻克创新路上的重重困难,始终是我们运营团队最看重的。”如今,曾经的担心已经烟消云散,他们面临着“幸福的烦恼”:大家参与热情越来越高,经费开始有些捉襟见肘。

赵书良总结说,创新既需要实力,需要用真实案例打动合作伙伴和消费者;也需要青年人特有的勇气,以及为他们兜底的体系。

尝到了开门造车的甜头,开启了建设者的新征程

按照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关于比较优势的阐述,每个公司和个人一样,总有自己更擅长、效率更高的“特长”,公司专注这种生产项目然后跟别人进行交换,整个社会的财富就能增加。

“眼下,汽车的集成化程度、复杂性越来越高,变化速度也越来越快,安全挑战越来越多。因此,我们既要当嗅觉灵敏的‘侦察兵’,及时了解新政策、新趋势,又要当好‘安全守门员’,保证公司的创新战略安全地落到新车的每个角落。”在东风日产技术中心负责自动驾驶测试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占子奇发现,“开放”与“创新”犹如一对孪生兄弟,必须实现两条腿走路。

这位90后主管认为,自动驾驶及车身域电子产品测试既复杂,又多变,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这也要求我们把自己当作新技术、新方法的急行军,不仅要把战略分解落到工作实处,更要建设培养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