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小点子”盘活汽车“大棋局”

2020-11-19 07:20:00 作者: 创新“小点子

在阿杜创新工作室,青年创客正在进行头脑风暴。自2015年成立以来,该工作室已经孵化了超过200个项目,累计创造效益2850多万元。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党委书记赵书良认为,创新所带来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找到新的发展之路。据介绍,东风日产已经将“鼓励创新”写入企业规章制度。

阿杜创新工作室内正在工作的3D打印机。无论是走出过去的舒适区,还是拥抱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带来的变革,青年创客都需要完成从无到有的探索。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总结这一代中国产业工人,“创新”一定是概率最大的选项之一。

对于这一代青年人来说,他们不像父辈那样可以在一片空白的处女地尽情拓荒,反而迎头赶上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无论是走出过去的舒适区,还是拥抱互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无不是从无到有的冒险。

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到2035年,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当然,一切创新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研讨或思想认识层面上,而要付诸实实在在的行动。面对挑战,有的人玩世不恭地玩起“打工人”的梗,在自我解嘲中进行集体情绪宣泄;有的则拿出接受变革的勇气,成为创新型国家“大链条”中时刻自我激励的一环。

而对于地处“改革开放窗口”——广东的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日产”)来说,创新既是带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又是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必然选择。

为创意呐喊,为创新“兜底”

对于所有人来说,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在生产线上忙碌的韦周明也不例外。

当东风日产摁下重启键时,1.8万多名员工复工复产后每天必备的口罩,成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安全复工复产的重要保障。在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央企劳动模范”金益的带领下,韦周明和十几位同事用21天研制出口罩机,并造出了符合要求的口罩。

“作为修设备的人,这种时候就是要顶得上、干得好。”作为公司的青年岗位能手,这位33岁的年轻工程师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在他看来,专注地做一件事,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就能熟能生巧,并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任何企业都必须通过创新找到新的发展之路。因此,东风日产将‘鼓励创新’写入了规章制度。”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党委书记赵书良看来,一旦固步自封,没有技术创新,就只能坐以待毙。

在韦周明工作的东风日产发动机分公司设备保全科,不到300人的团队要负责保养车间内的上千台设备。它们中既有设备体积近1000立方米的压铸机,也有加工精度为微米级的精密仪器。

“汽车发动机的加工往往是微米级,直径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因此,这对生产设备的精度要求极高。”韦周明介绍说,汽车发动机生产设备大多来自德国、日本等传统汽车强国,由于加工精度高、技术难度大,特别是部分核心技术存在较高壁垒,以前只能由外国工程师对其进行维修和保养。

“高级修理师画一圈值千金”的故事最能让韦周明感同身受。

一台机器坏了,工厂无法生产。厂长请来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工程师在机器上画了一个圈,告诉厂长问题就出在这里。厂长安排人修理后,机器果然恢复了正常。作为报酬,厂长给了工程师1万美元,对此有人不服气。工程师则冷冷地说:“画一个圈只需要1美元,但知道在哪里画这个圈,就值9999美元。”

“如果处处都被关键技术难住了,那就只能任人定价。”韦周明感慨说,以前,发动机生产设备的核心技术一旦出现问题,只能请外国厂商派人来处理,甚至送到国外去维修,这样不仅成本巨大,还会耽误好几个月的生产时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外工程师来中国不太方便。”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