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因为不忍心看到夏日里满头大汗的路人渴了直接舀河水生饮,当地五六位老人合计,开始在红日亭免费烧茶给大家喝。渐渐地,大家都知道有这么一座赠茶的亭子。
曾经的红日亭,不过是一个简易的钢结构棚架,老人们就挤在小小的棚架里为路人送粥煮茶。在夏天,老人们一般两班轮流烧制伏茶,他们凌晨3时30分就要开始做准备工作,多的时候要烧两三吨水,冒着高温酷暑,有时一直要忙到下午5时,工作时间长达十几个小时。在冬天,老人们顶着寒风冒着严寒,每天40多公斤大米,淘米、烧水,大火熬煮,洗菜分盘,为孤寡老人、流浪者、清洁工等送上热腾腾的白粥和小菜。其间,还会根据传统节日,免费向路人供应芥菜饭、清明饼、端午粽、月饼、汤圆等特色食物。
如今棚架不再,红日亭已颇具规模,成为温州家喻户晓的一个温暖地标。从开始时的五六人,到现在固定参与服务的三十余人,再到闲暇时赶来帮衬的不计其数的志愿者,越来越多的市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忙忙碌碌的身影成为城市里的一道道靓丽的风景。
红日亭的柴、米、油、水、电等日常开支大部分来自市民的捐款。不少市民觉得,在得到了红日亭的温暖馈赠后,自己也有义务为它添砖加瓦。甚至于,老人把自己准备做寿的钱拿来,学生把过生日的钱拿来,年轻人把乔迁的钱拿来,请环卫工人、孤寡老人、低保户等特殊群体吃一顿长寿面,这也已成为鹿城一种日常风尚。
与此同时,在“红日亭”精神的感召下,鹿城民间慈善越发蓬勃发展,诸如红日亭、三乐亭这样的公益品牌不断涌现。鹿城区选取以红日亭为代表的86家伏茶点成立了“爱心鹿城联盟”,并发布了联盟统一标识。这一联盟集结了全区志愿者和热心市民,定期举办各类慈善公益活动,如每年四时八节,86家爱心伏茶点共同为市民提供免费时令小吃。
据鹿城区文明中心不完全统计,仅红日亭老人群体,平均每年赴各地开展扶贫帮困、帮老助老、助残送医等义工服务460余场,服务社区50余个,惠及人数18.68万人,捐助善款70余万元。
“这群老人感动了我!”的哥倾吐改行初衷
《红日亭》电影中的“阿国”,其原型人物陈建光已经离开红日亭两年多了,这也让黄碎娇阿婆等老义工感慨不已。“阿国,我们都叫他建光,以前在这一带流浪,我们就收留了他。他在红日亭里天天搬凳子搬桌子,做一些老人们干不动的事,非常勤劳。”
红日亭刚开始煮粥的时候,由于志愿者中都是老人,部分重体力活儿没法干,陈建光就每天负责把一些物资从仓库和厨房拉到红日亭,需要横穿环城路。在夏天最热的时候,一天十几吨的伏茶,他从早到晚需要拉30多趟。孙兰香感慨地说:“建光的脑子虽然比不过一般人,但是很听话,是我们大家的孩子,现在他被哥哥叫回老家照顾年迈的妈妈,已经离开两年多时间。”
陈建光返回老家了,红日亭的爱心仍风雨无阻。让老人们意想不到的是,一名普通的哥走进了红日亭,扛起了“阿国”的活计。
“我是被这群老人们感动的,才下定决心不开车了,改行直接来红日亭义务帮忙。”52岁的沙定友,原是一名夜班出租车司机,业余时间也参与义工活动,来红日亭帮忙时看着老人们日日忙碌的辛苦身影,他默默记在了心中。2018年陈建光返乡后,他就来接了班,义务为老人们开车运输,帮忙干一些重活、累活。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接到通知红日亭也暂时关门了。但作为全国学雷锋示范点、温州市慈善地标,红日亭第一时间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积极投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定友来了给我们帮了很大的忙。那段时间,他每天开车帮我们运送爱心餐。”孙兰香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