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评论员 郭慧岩
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刷了屏、上了热搜。不少网友对该通知竖起了大拇指,高赞:科技不外乎人情。
该通知提出,从老年人交通出行到挂号就诊,从日常消费、办事到文体活动等高频事项和服务场景,都做了详尽规定,还提出了包括完善“健康码”管理、 禁止拒收现金在内的20条具体举措要求。总之,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不能让科技的发展抬高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门槛,不能让老年人在信息时代掉队。必要、及时且具有针对性。
来源于视觉中国
近日一些事深深刺痛了人们。一老年人冒雨到社区交医保却被拒收现金,柜台前的老大娘有些不知所措;一位94岁老奶奶为了社保卡激活被人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老人因没手机扫健康码被公交司机拒载……每次出现这样的新闻,都会引发网络的一片唏嘘,在批评涉事单位“服务意识不强”“不够人性化”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担忧:现在被为难的他们,会不会就是将来的我们。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而同样“快速”的还有“老龄化”趋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人中,将近2亿老人从来没有接触过网络。也就是说,大量的老年人已成为了汹涌澎湃的数字化浪潮中的边缘人群。
移动支付、在线预约、网上购物、健康码操作……让很多老年人眼花缭乱,对他们来说,互联网、智能化仿佛成了一道鸿沟,把他们与社会隔开了。
怎样帮老年人越过数字鸿沟,显然早已成为了现实课题。这其中固然有技术自身的问题,但更主要的是一个服务意识的问题,或者说,是否以人民为中心的问题。
技术本身是冰冷的,但背后的“人”应该是有温度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人性化”。公共服务更应如此。一个有温度的社会,不仅在于能够维护到大多数人的利益,更在于是否照顾到少数人、“边缘人”的利益,为他们保留相应生活方式的空间与环境,保障并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
这些年也有不少“等等老年人”的做法。日前江苏无锡火车站内一块“无健康码由此进入”的指示牌就引来了18万+的点赞,车站为老人机、手机没电、无微信、不会操作、无手机等问题的旅客开通的专门通道,相信看到的人们都会觉得好。北京市也在北京健康宝上上线了“老幼健康码查询”功能、举办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和上网的课程等等,这些努力让人温暖。
而此次国家层面出台解决方案,如“各地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凭证、证件等乘车的方式”“保留挂号、缴费、打印检验报告等人工服务窗口”“加大对拒收现金等歧视行为的整改整治力度”等举措,更是直击痛点,靶向施策。
数字化从来不是去老人化,而应具有普惠性,不落下每一个人。
年轻人终有变老的一天,也会对将来的技术反应缓慢,如果不想将来狼狈的是我们,那就从现在开始等等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