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1月30日电(曹妤)1984年,对刘永刚来说是意义重大。这一年,他从部队转业分配到西南铝锻造厂成为一名模压工,一干就是36年。
36年来,他始终奋斗在模锻生产的第一线,不仅完成了从普通士兵到国家级技能大师的完美蜕变,更为国家航空航天和国家重点产品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工作中的刘永刚。新华网发(重庆市总工会供图)
扎根一线 生产试制“亚洲第一环”
才进厂时,刘永刚对于模锻的概念十分陌生。为了熟悉上千个产品规格,他每天都提前到岗,先在脑子里过一遍当天要解决的难题,琢磨操作中要注意的环节。下班后,继续待在车间做一天的总结,同时熟悉第二天的产品参数、尺寸和厚度等,做到心中有数。“前20年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刘永刚说。
就这样坚持了几十年,期间,经过他的手锻压出的产品几乎都能达标。
在新一代运载火箭用5米-6米级大型铝合金锻环生产试制过程中,刘永刚发挥敢打硬仗的军人本色,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遇到工艺难题积极想办法出主意,通过工艺创新,成功生产试制出直径达6.12米的“亚洲第一环”,使研制周期缩短18个月,节省大型设备投资费用3000万元,确保了国家重点型号产品按期交货。
2018年12月,刘永刚同研制团队一道,再次将大型铝合金锻环的直径扩大至10米级,刷新了铝合金锻环的世界纪录。
勇攀高峰 打破铝加工业国际技术垄断
气压、水压、阀门、平衡......面对操作台上的70多个按钮,刘永刚闭着眼睛都能精准地按到,锻压直径长达几米的毛坯件时,他能将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
这样的绝技得益于36年的锻压工经历和28年的工长岗位打磨。然而,模锻技艺,不仅要娴熟,更要创新。
在某大型模锻件成型课题攻关中,刘永刚顶着研制任务急,产品质量要求高,成功率低的巨大压力,经过不断摸索、反复试验,打破传统,大胆创新,发明了一次成型中的“旋转式抹油法”,极大地缩短了生产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课题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某特大规格反挤压管材生产试制中,刘永刚主动请缨,迎难而上,在模具温度高达400多度的环境下,亲自操作,不断尝试,经历10多次的工具优化和反复试验后,独创了“卡环操作法”,降低了操作难度,彻底解决了产品偏心、粘上模和润滑的难题,确保管材壁厚均匀,使产品质量大幅提升,这一方法也被中铝西南铝命名为“先进操作法”。
在“神舟”系列航天用大锻件和大锻环的研制开发过程中,作为生产试制任务的骨干,刘永刚与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工艺研究,每天连班作业10小时以上,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在突破设备极限的基础上创下了5项历史性突破:一是锻件单件重量达4吨多,超过车间设备极限,创造了历史纪录;二是锻件墩粗采用新型镦粗法,突破工艺极限,获得了大于4吨的铸锭;三是立足现有生产条件改变了锻环生产工艺及工装,锻环直接扩孔突破3.5米原极限,达到了3.8~4米,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四是5米环冷变形打破常规,采用“三双法”冷变形,实现超常规生产,取得良好效果;五是锻造采用新方法,解决了大型自由锻件锻透难题。这些历史性的突破不仅仅是为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直接贡献,更是为我国铝加工业打破国际技术垄断,争夺国际市场做出了积极贡献。
多年来,刘永刚先后优化生产操作60余项,参与工艺革新和质量攻关40余项,打破了美国、俄罗斯等国的技术壁垒。
带徒传艺 创建“技能大师工作室”
模锻厂工作条件艰苦,工人与400度以上高温的模具间隔不足两米,稍不留神就会被灼伤。“没有烫伤,就不是模压工了。”刘永刚戏谑,现在能够扎根在一线做工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因为太辛苦了,又危险,厂里工人的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
面对年龄断代,刘永刚身体力行,对于新进厂的工人,他毫不保留,以诲人不倦的精神传道授业。利用工余时间学习压力加工知识,亲自讲解和传授水压机操作要领,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比武。